□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陈岚
冒充公检法诈骗、投资理财诈骗、保健品诈骗、中奖诈骗、荐股诈骗……骗子总能使出浑身解数、屡出奇招,而许多老年人因自身防范意识差、接受资讯能力弱以及贪小等特点,让骗子有机可乘,从而纷纷落入诈骗“泥沼”,损失惨重。
日前,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梳理了一系列典型的涉老诈骗案件,总结出防骗八大式,让老年人在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骗术时,提高防范意识,甄别、洞悉与破解骗局,守住自己的“钱袋子”,远离诈骗“魔爪”。
套路一
冒充公检法老人被骗100万
家住上海的刘老伯,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民警”的电话,称刘老伯的身份证在湖北武汉开了一张银行卡,涉及一起金融诈骗案,而且“民警”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刘老伯的个人信息。“民警”告诫刘老伯,如果要证明自己无罪,需要把保证金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上进行审核,否则就要被法院判刑。
刘老伯接到电话后十分恐慌,极力说自己没有参与过此类活动。“民警”又通过不同的电话号码伪装成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不同机构的人员轮流进行电话轰炸,让刘老伯深信不疑。之后,刘老伯按照“民警”的指示,一步步将自己积攒多年的养老金100万元全部转入了“安全账户”。当晚,刘老伯将此事告知儿子,才惊觉被骗。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一式,拒绝三连。老年朋友们一定要谨记,凡是接到自称公检法并要求汇钱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求先汇钱的,都是电信诈骗,坚决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
套路二
借健康讲座之名
实施保健品诈骗
退休教师吴老伯在公园认识了给老年人免费发放生活用品和“助老福利卡”的女孩珊珊。之后,珊珊经常对吴老伯嘘寒问暖,并邀请吴老伯参加其公司的健康讲座。
在讲座上,珊珊向吴老伯等众多老人介绍其公司的某款保健品,声称该保健品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功效显著,还邀请了专家医生为老人们免费义诊。之后在销售环节,公司经理称该保健品原价要4万元一个疗程,现在只要13800元。多位老人心动购买,吴老伯也购买了一个疗程。后经公安机关查证,这款保健品每瓶成本仅10多元,同时经食药监部门检测,该保健品大肠杆菌严重超标。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二式,多听儿女言。对于保健品虚假宣传,牢记:凡声称保健品能包治百病或专治疑难杂症的,不要购买。凡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养生讲座、专家报告等,不要参加。遇事多与子女商量,听听他们的话。而为人子女的,也要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与精神世界。
套路三
理财却遇诈骗 50万本金打水漂
退休不久的张大妈某日路过一家投资咨询公司,恰巧碰到该公司业务员在派发宣传单。宣传单上赫然写着:“公司实力雄厚,一万起投,年化收益15%,保本保息。”听了业务员口若悬河的介绍,张大妈心动不已,并与该公司签订了协议,将积蓄多年要为儿子买房的50万元投资到这家公司,并约定按月收取利息,一年后拿回本金。
然而,好景不长,张大妈如约收到了前五个月的利息,却迟迟等不来第六个月的利息。张大妈心急如焚地赶到公司所在地,却发现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老板不知所踪,“实力雄厚”更是子虚乌有,50万元本金打了水漂。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三式,利息超高?我不信。“我要你利息,你要我本金”,老年人理财需擦亮眼睛,认真甄别:第一,看资质。只有金融机构才能从事金融融资业务,一般的公司不具有融资资质,不能仅凭营业执照就认定公司融资合法。第二,看收益。高收益必定伴随高风险,不要轻信保本保息的承诺,年化收益超过10%的则需谨慎谨慎再谨慎。老年人抵御投资风险能力较弱,若无可靠投资渠道,建议还是以“稳妥”为主,考虑银行定存或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时多听取子女家人建议。
套路四
网络“荐股”藏“猫腻”骗走70万元投资
“白富美”荐股、专家指导、短线消息、黑马行情、先赚钱后分成……如今,在各大社交渠道,充斥着大量类似的荐股信息。
65岁的潘大爷最近手头有点儿闲钱,迷上了炒股票。某天,潘大爷在微信上认识了一名昵称叫“海棠”的女子,两人就炒股话题相谈甚欢。渐渐熟识后,“海棠”开始向潘大爷推荐所谓的“强势股”,承诺在短期内便可获得高收益。在“海棠”的诱导下,潘大爷下载安装了指定的炒股软件,并按照“海棠”介绍的炒股分析师和软件客服的要求,陆续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汇款炒股。
潘大爷先后转账70余万元到股票账户后,投资却屡屡亏损,想抽身提现却发现无法提现。当他再次联系“海棠”时,发现该人已将其微信拉黑,不知所踪。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四式,美女荐股?我不投。未经中国证监会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证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老年投资者应选择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获取相关投资咨询服务,远离“非法荐股”,以免遭受财产损失。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名单可在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查询。
套路五
扫二维码领红包
反被套走钱款
李大爷在手机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点击领取福利的二维码,李大爷二话不说就点击扫描了二维码,手机显示可以领取188元的红包大礼。
李大爷心生欢喜,便按照手机屏幕上的步骤操作领取,但在随后的操作中手机再次弹出一个二维码,并显示:只要支付0.01元即可获得188元的红包。大爷没多想,立马按照二维码转账过去,结果红包没收到,反而将188元转给了对方。
转账后,李大爷就被对方拉入了黑名单。李大爷随后在小区闲聊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年朋友都被类似二维码骗走了钱款,但因为数额不大,都没有到公安机关报案。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五式,来路不明?我不扫。李大爷扫描的二维码红包,其实是一张伪造的二维码图片,骗子利用电脑软件将自己的收款码伪装成红包的页面,一旦用户扫描二维码,就将进入转账步骤。二维码诈骗看似百变,其实防范起来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要随便扫陌生人或者非正规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如果扫码后提示需要支付钱款、提供个人信息或银行卡信息,一定不要盲目填写,这样骗子也就无计可施了。说到底,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来路不明的二维码,我们坚决不扫。
套路六
古玩诈骗套路多
先收5万元鉴定费
陈老伯手头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古钱币,小王自称是“大兴古玩拍卖公司”业务员,其公司可以帮陈老伯拍卖古钱币。
公司的周经理告诉陈老伯该钱币价值不菲,若鉴定合格的话公司将收购。于是小王带着陈老伯来到了“文物鉴定公司”,鉴定专家蔡老师为古钱币出具了鉴定报告并收取5万元的鉴定费。
随后,陈老伯和小王给周经理看了鉴定报告,周经理称该古钱币达不到收购的标准,但走拍卖程序可以卖100万元,陈老伯只需交拍卖费5万元。陈老伯爽快把钱交了,回家后,其几次三番联系小王,小王则以拍卖会延迟进行等理由一拖再拖,后来干脆把陈老伯拉黑了。陈老伯这才发现自己被骗,到公安机关报案。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六式,爱好可以有,交易要谨慎。这是一起典型的古玩诈骗案件,犯罪分子通过设立古玩鉴定、拍卖公司,假扮业务员、鉴定专家,以收取鉴定费、拍卖费为由,骗取被害人财物。在此提醒广大的古玩爱好者尤其是老年人,在售卖古玩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谨慎选择有资质的公司或个人进行交易,仔细核实对方的资质。第二,充分认知藏品价格,遇到明显与市场价格不符的情况要多加辨别,切莫因贪小而落入骗子的圈套。
套路七
老年婚恋诈骗
恋爱3年被骗10万元
周阿姨通过婚恋网站认识了翟大爷,翟大爷自称是境外人士,在境外拥有几千万资产,周阿姨见翟大爷风度翩翩,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翟大爷自称要和周阿姨结婚、为其购置婚房,苦于境外的外汇无法转成人民币,便以要疏通关系换外汇、自己生病等为由向周阿姨索要钱款,三年间达到数十万元之多。周阿姨苦等三年,感情没有开花结果,房子也一拖再拖没有买成。
直到有一次,周阿姨在公交车上看到翟大爷和张阿姨在一起,顿觉被骗,随即报案。原来翟大爷这三年里一直和周阿姨、张阿姨同时保持恋爱关系,周阿姨的钱也不是拿去换外汇、治病的,而是部分给了张阿姨,部分被翟大爷用于个人花销。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七式,恋爱可以谈,给钱要谨慎。单身独居的老年人因情感寂寞,尤其容易遭遇此类情感诈骗,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审慎了解交友对象的真实情况,尤其是通过婚恋网站认识的交友对象。其次,交友对象提出借钱、消费等理由必须再三确认,不要因情感降低了对真实情况的分析能力。再次,婚恋网站要加强核实用户信息,对投诉多的用户设立“黑名单制度”。最后,亲属和朋友应多关心、关爱老人,不能仅止于物质上给予满足。
套路八
中8.8万元
要先交5千元“公证费”
退休在家的王阿姨平时喜欢观看综艺节目。一天,王阿姨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自称是某热门综艺栏目组,并告知王阿姨中了二等奖,奖品是现金8.8万元和苹果电脑一台。
王阿姨十分激动,按照短信上的号码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称领取奖品需要先交纳公证费5000元。王阿姨没有犹豫,随即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转了账。半小时后,工作人员称王阿姨的奖金已进入审计局审核,需再交纳审计费用8000元,就可以领到“奖金”。
为了赢取奖品,王阿姨再次转了账。没一会儿,工作人员又打电话来要求再缴纳个人所得税17600元。王阿姨遂向儿女求助,儿女识破骗局,王阿姨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检察官支招】
防骗第八式,综艺可以看,交钱领奖咱不干。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往往是陷阱。轻易得来的大奖往往有着大套路。老年朋友如果收到此类中奖消息,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被突如其来的大奖信息冲昏头脑。正规机构组织抽奖,不会让中奖者“先交钱,后兑奖”,切勿上当。此外,切记短信里的不明链接不随意点击。如有疑问也可向警方求助甄别。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