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荷
日前,在刷某视频软件时发现,艺人许晴因“公主病”被骂上热搜,原因是她和大多数人不对盘、没有生活能力、有“公主病”……那时,我就一直在想,一个可以固执地坚持自我的人,即使在镜头面前,也不愿意“美化”自己,该有多么的“从心所欲”?
人的一生中,会因为多少事而焦虑,会焦虑多久?回首过往的岁月,小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数学成绩还没出来,以至于晚上做梦脑子里都是那红色的、大大的不及格;大学后,我会因为六月将至,自己还没有想要干的事、想要从事的行业,而到处刷招聘网站,获得建议;工作后,我会因为一个重点选题只有想要到达的方向却没有到达的桥梁,而在床上翻覆来去,最终只能叹息着入睡,希望头发不要因为此次无用的苦恼再掉几根……
小时候的焦虑,是因为我是一个大部分人眼中的“好学生”,我不想别人觉得我“马失前蹄”;大学时的焦虑,是因为我不想“毕业就等于失业”,成为一个无业游民;工作后的焦虑,则是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如今,我的焦虑则是,如何改掉自己“轻浮”的外在,做一个让人信赖的“社会人”。
“如果只看外表的话,我一定想不到你也快要三十了……”诸如此类的话语,自工作以来听了也不少。很多时候,我以为心态年轻一些,爱笑爱说一些,就会更容易让人接近一些,却没想到会造成现今一个让人觉得不成熟的自己。那么,我是真的不成熟吗?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
万事,有因必有果。大学时,在各个单位实习的我不爱与同事聊天,每天上班的主要日常就是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在能力之内将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如完成每月的演出安排表,自己再多想一步,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出该月所有的节假日。后来,我发现,工作是做好了,却很难融入集体。最终,被定义为“缺少与人畅聊”的能力。
后来,发现这样确实不行。于是,我努力克服自己对不熟悉的人很“慢热”的习惯,在白天努力成为一个“爱说爱笑”的人,到晚上再回归到那个不太爱与人“深交”的自己。
搜索聊天记录里的“哈哈哈”,可以出现几百上千条记录;每一句话,不带一个表情包,则话还没有结束;见到谁都是笑脸相迎,即使心里已经在翻白眼……看看工作后的自己,我也不知道是自己戴上了面具,还是面具找上了我?你说,那个爱笑爱说的我,和那个不爱与人说话的我,到底哪一个是我?这个问题,诚如我本人,也不知道准确答案。或许,只有等我七老八十之后,才会有答案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