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最常见的消费方式。当前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为了增加网店销量,获得更高的信用评价,从而吸引更多的真实客户,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的经营者会通过刷单炒信的方式虚增交易量。此外,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部分消费者也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
本期“专家坐堂”聚焦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法官以案说法提醒消费者“避雷”。
案例一
网络刷单有去无回黑灰产交易不获保护
2019年4月,漫漫公司为增加其网络店铺的交易量,委托案外人陈某组织刷手在其网络店铺刷单,漫漫公司需按照交易订单金额退还货款,并支付刷单报酬,标准约为每刷单10000元支付50元。通过陈某的牵线,刷手组织者李某向漫漫公司介绍了刷手何某。何某遂在某平台创建了案涉交易订单,双方均确认案涉商品未实际发货。何某称,漫漫公司未向其退还因刷单垫付的20000元及支付刷单费,在某平台提出“仅退款”申请。漫漫公司称其已将案涉款项支付给案外人陈某,拒绝向何某退款。何某诉请:漫漫公司退还货款20000元。
何某与漫漫公司订立网络购物合同,意在以虚假网络购物意思掩盖“刷销量、赚报酬”的真实意思,属于民法总则规定的通谋虚伪行为。对于双方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即网络购物合同的效力,因双方缺乏真实的意思表示而无效。本案中,双方通谋共同实施了刷销量行为,致使案涉合同因违反法律规定被认定无效,客观上已产生了虚假订单,造成了网络营商环境的损害,且何某系自行决定投入款项的数额,故对于何某基于赚取刷单报酬目的投入的款项,依法不予保护。漫漫公司所述向案外人陈某支付款项的行为,与本案何某付款的行为并无二致,二者支出的款项均属于进行非法“刷销量”活动的财物,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法院另行制作决定书予以处理。同时,法院驳回原告何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电子商务经营者以虚构交易为目的与他人通谋订立网络购物合同,双方系以虚假的网络购物意思掩盖真实的“刷销量、赚报酬”意思,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不论刷手是以未收到货款、报酬为理由,还是以商品未实际发货为理由起诉,主张退还货款、支付报酬,都不应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此外,电子商务经营者通过虚构交易获得不当信誉,不但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需自行承担相应损失,还将面临市场监督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案例二
滥用七天无理由规则退换货未获支持
2018年4月,吴某在某平台商城举行的生鲜大卖场活动中购买了1852.08元的商品,在商品配送过程中,商品被拆分为4个订单配送,并由吴某支付全部快递费用。吴某不满,拒收了其中商品白虾,并申请办理退货退款手续。吴某购买了该平台的超级VIP服务,享有无限免邮和免费退货等权利,但因吴某于短时间内在该商城共频繁购物,退货拒收率高达84.54%,某平台遂依规对其采取措施,暂停其部分账户权限和超级VIP服务。吴某诉请:平台停止侵害,立即恢复账户的完整使用权限,恢复超级VIP等级及所有购买使用功能;平台赔偿500元;平台赔礼道歉,赔偿合理费用30800元。
吴某作为某平台商城的会员,虽然购买了超级VIP服务,但从权利的名称和规则来看,超级VIP享有的免费退货权利只是对部分商品可以由某平台公司免费上门取件,但不等于无限退货。吴某于短时间内频繁购物,退货拒收率高达84.54%,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判断,此确属不合常理的高退货率。网络购物的用户虽然依法享有退货的权利,但吴某较长时期内如此高的退货率反映其在购物时未能尽到起码的谨慎义务,在行使退货权利时又过于随意,这种做法不合理地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成本,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是对自身权利的滥用。法院驳回吴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将七天无理由退货确立为网络购物方式下消费者行使后悔权的依据,但未赋予消费者滥用退货规则的权利。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保护作为在交易一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根据网络购物线上非实物性购物方式的特点,对消费者收到不符合购物预期商品得以退货的权利的保障,同时督促网络销售者提升自身商品质量,不在平台上作出虚假承诺或欺诈行为。此规则的出发点依旧是诚实信用原则。对于滥用退货规则,法律法规并未禁止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制定平台规则的方式予以制止。只要平台规则不违反法律法规,就应该允许平台根据该规则对平台内用户作出管理性措施。
案例三
代购与销售责任大不同2019年6月,原告于某在被告阮某经营的淘宝店铺购买了日本奶粉1罐,并支付款项138元。收货后,原告发现案涉商品产地为日本琦玉县,该地属受核辐射影响地区。被告客服称,一旦下单不能退款,代购商品都是下单后专门代购的,此外海关也绝不会让有问题的奶粉进入到市场。于某诉请:被告退回货款138元,十倍赔偿1380元。被告店铺虽标注有“代购”字样,但从案涉商品的发货时间来看,被告在原告付款当天即从上海发出案涉货物,故可推断案涉商品为现货,并非依原告指示从日本代购后发货。案涉商品销售页面明确标明了商品的货款,而未标明代理费或标明货款由购买成本与代理费构成,故应认为原告支付的款项是应被告发出的买卖合同要约而支付的货款。故,被告向原告提供的案涉商品是其从国外购买后在网站上公开上架销售的商品,被告已取得案涉商品的所有权,原告与被告之间成立网络购物合同关系。案涉商品产地位于日本琦玉县,属国家明令禁止进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地区,故案涉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赔偿1380元。
【法官说法】
网络代购属于委托合同范畴,表现为委托方通过网络向代购方下单,由代购方在海外购买商品后交由委托方,代购方从中收取报酬的行为,具备依委托方指示购买、收取代理报酬两大特征。代购方从国外购买并取得相应商品的所有权后,在网络平台销售,其与买家之间成立网络购物合同关系,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应按照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认定。
案例四
标注“签收则默认完好无损”卖家不必然免责
2018年9月,王某在某平台上麟某公司店铺购买了一台石磨机,案涉商品由卖家负责包装并交由某快递运输。王某收到案涉石磨机时间为19:21,由于快递人员要求先签名、再验货,王某遂在快递底单上签署“外包装完好”并签名。王某拆开货物包装后发现案涉石磨机破损,便于19:30告知客服破损情况。卖家以商品的销售页面介绍中已标注“如果不仔细检查直接签收导致经济损失,需由买家单方面承担”为由拒绝退货。王某诉请:麟某公司退还石磨机的价款3358元;赔偿占地费6000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642元。
案涉货物于19:21:08签收,王某于当天19:30即告知麟某公司客服案涉货物破损情况,且案涉货物外表包有多层塑料薄膜,薄膜外钉有木制框架,需打开多层薄膜才能看到内装的货物情况,王某举证证明了快递员表示要先签字再验货,王某在运输单证上也注明“外包装完好”而非产品完好。综合以上情况看,王某陈述其在拆开货物包装后才发现案涉石磨磨浆机破损,具有高度可能性,法院确认案涉货物在交付给王某之前就已经破损。法院判决:麟某公司退还货款3358元,赔偿占地费1800元;驳回王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卖家在商品的销售页面介绍中标注类似“请在签收前务必开箱验货,若您已签收,则默认机器完好无损,事后再发现破损要退货,则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果不仔细检查直接签收的导致经济损失和我们无法追踪物流责任,需由买家单方面承担”等内容,是卖家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属于格式条款。以上的“签收则默认机器完好无损”和“直接签收导致经济损失由买家单方面承担”的约定,不合理地免除了卖家责任,加重了买家的责任,应属无效条款。因此,卖家以上述条款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没有依据。
案例五
“网络倒爷”雇买手有违诚信不受保护
2019年2月,杨某通过某平台自营购买幼儿配方奶粉2罐,实付款共计346元,收货地址为某小区不存在的虚拟地址。另外,杨某与其配偶杨某某分多个订单购买幼儿配方奶粉共54罐(含本案订单),配送地址均是上述虚拟地址,实为案外人邹某领取。杨某育有一女2岁多。杨某主张其购买案涉商品,付款后未收到任何商品,也未收到任何快递通知,某平台涉嫌欺诈。杨某诉请:某平台退还货款346元,并承担惩罚性赔偿1038元。
杨某与其配偶杨某某在同一时间购买大量案涉产品,不符合一般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且所购奶粉食用情况与其女儿年龄不符。杨某未能对不符合一般消费者购物行为进行合理解释,结合某平台提供的生效判决、订单信息、诉讼情况等证据,应认定某平台主张的事实具有高度可能性,杨某系案外人邹某组织的买手。故,在案涉订单已实际配送,并由案外人邹某实际领取情况下,杨某以未收到货为由要求某平台退款并承担惩罚性赔偿,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驳回原告杨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不少电子商务平台基于扩大客源、抢占市场的目的会举办大型低价促销活动,这也催生出一批专门紧盯电商,伺机低价吃货再转手高价卖出的“网络倒爷”。针对“网络倒爷”,电子商务平台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每个ID仅限拍下一件,二是对送货地址进行甄别,如果批量送货地址相同,也默认是“网络倒爷”,则取消其订单。但是上述措施并不见成效,“网络倒爷”会在网上招募买手,组织他们以各自的ID下单购买优惠商品,由组织者指定买手填写某区域地址(大多为虚拟地址),再由组织者统一收货,最后将货款支付给买手。买手的行为有违诚实信用,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正常消费行为,也会扰乱电子商务平台正常交易秩序,这种行为不会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法院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