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绣花”才是真功夫

本文字数:1366

  □唐剑锋

绣花,又叫刺绣。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苏州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显得格外漂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绣花。

从那时起,苏州人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西汉刘向在《说苑》中写道,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用刺绣工艺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了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成为“画绣”的鼻祖。尽管这件事无从考证,却足以说明中国的绣花功夫久远。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以“绣花”为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就是一种城市管理的“微操技术”,即“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哪儿下针、缝多密都要精准。同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讲到“绣花”。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尽管所指不同,但所含的意思都是“精准”。

在“一场全球性流行病的威胁已成为现实”情况下,我们“在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时下,推进复工复产,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解决好控制疫情输入风险与企业复工复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细发活儿”;做“细发活儿”,急不得,慌不得,不能操之过急,得有“绣花”的耐性,“绣花”的静气,才能将“一件作品”完成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没有“绣花”的真功夫、硬功夫,就可能考不出好成绩。

“绣花”需要的是耐性,是静气,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是“百密而无一疏”。要看到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困难重重,各方面工作只有认真认真再认真,才能“绣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控制疫情输入风险与企业复工复产”之“花”。要在众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中“绣出好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需要硬功夫、硬本事;在大战,大考面前,我们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退路,唯有用足“绣花”功夫,方可交出合格答卷。

“绣花”功夫的真谛,在于“细”和“实”。有道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一点“不细”、“不实”,都可能导致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失败。“精准”就是拿出一系列细化的政策和举措,是做到疫情防控工作“慎终如始”,是坚定推动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信心。“慎终如始”抓好每一个细节、把控每一个环节,做到防控工作不留死角和盲区,是企业安全高效进行生产经营的坚实基础,是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工作的前提。

复杂严峻形势下的疫情防控工作,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要求我们学会“绣花”功夫,发扬“绣花”作风,拿出“绣花”精神,做“过细”“过实”的工作。甚至不允许工作中出现任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纰漏,不然一件精美的“作品”,就可能一瞬间变成一件废品,让好不容易取得的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态势,毁于一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绣花”才是真功夫 2020-04-21 2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