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说说“潘贵雨”

本文字数:1362

  □张林凤

潘贵雨,何许人也?看名字,令人想到“春雨贵如油”,由此推断此人出生在干旱少雨的灾年。潘贵雨,实际是个虚构的艺术人物,就是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安家》里的一个小角色。角色虽小,可是很吸引人眼球。剧中的潘贵雨,是个极度重男轻女、刁蛮撒泼、无知无畏的村妇,其面目令人可恶可憎,观众对其口诛笔伐,恨不得手撕了她。但对饰演潘贵雨的丁嘉丽,人们倒是很肯定其演艺的,她将这个角色演绎得很接地气,细节把握得很好。本文要点评的是现实社会中的“潘贵雨”。

古人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安家》里的潘贵雨,被贫穷愚昧扭曲了性格,限制了想象力,将五个孩子中唯一在外努力打拼的房似锦(房四井)视作提款机,心安理得地认为“我将她养大,她的钱就是我们家的”,吸血鬼似地吸附亲生女儿来之不易的辛苦钱,从未对女儿有过一丝母爱和良知。这个被她生下后差点扔井里溺毙的女儿,是被爷爷救下并抚养大的。无耻狠毒的妈,竟然还借口给房似锦的爷爷治病,几次三番地讹诈女儿的钱给儿子买房装修房子,让其爷爷孤独地病死家中。

观众可能不太理解,尤其年轻人或许更觉得不可思议,现实社会中会有如此刁恶的女人吗?固然,潘贵雨是文艺作品塑造的人物,但现实中也有潘贵雨式的极端个例,尤其在经济欠发达、文明程度较落后的一些地区。“潘贵雨”们既有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陋习,也有起码的文化教育的缺失,囿于贫穷落后的原生态,令她们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对待女儿是恶母的潘贵雨,对待儿子孙家栋却百般呵护宠爱,堪称“慈母”,也就应了“慈母多败儿”这句话,这也是“潘贵雨”们本身和孩子们的悲剧。笔者也遇见过相似的事例。

我住家小区的马路对面有家小美发店,我是常客。三十多岁的女店主清丽温婉,她的温馨热忱吸引附近居民光顾,生意颇好。与她闲聊中得知,他们家族有习俗,家里的女孩子必须挣钱给哥哥或弟弟买房成家。她是家里老大,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20岁不到就来上海学理发,勤劳好学的她,手艺活做得风生水起,并嫁与上海老公共同打拼,盘下这爿小美发店提供给弟弟挣钱。只是门店到弟弟手里未过多久,弟弟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顾客碰壁几次后不再光顾,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我感叹:这个“妈宝”弟弟,与房似锦的弟弟何其相似。

“潘贵雨”们对亲生女儿尚且如此,如是养女,命运则更悲催。我曾经工作过的社区,有对夫妇结婚多年未生育孩子,收养了一个女孩,未料过几年有了自己的儿子。如此,女儿的好日子到头了,不仅帮着照料弟弟做繁杂的家务,工作后的全部收入须得交与养母。即使成家后,养母需要什么,养女也必须无条件地满足,因为她掌控着“你是我养大的,没有我哪有你今天”的紧箍咒。所以,是“妈宝”的弟弟成家购房,却变相为姐姐无可推卸的义务。

现实中的事例,可能不会如电视剧中的潘贵雨的做法极端,却也与如今社会发展对全民素质的要求不相符。对于“潘贵雨”们而言,过去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这些年来,在我国全民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人们欣喜地看到,脱贫致富攻坚战做到了全方位多样化立体式,坚持授人以渔的基点和文明礼仪的培育齐头并进,引导“潘贵雨”们摒弃陈规陋习、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努力踏实地走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文明致富的道路,积极成为适应小康社会要求的同行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说说“潘贵雨” 2020-04-21 2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