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楔子
第一章“狸猫换太子”
第一节 小皇子出生
第二节 赵祯的三位母亲
第三节 “狸猫换太子”传说
第四节 天禧四年的政争
第五节 皇太子的童年
第二章 乾兴风雨
第一节 真宗上仙
第二节 丁谓弄权
第三节 权臣倒台
第四节 别了,真宗皇帝
第三章 垂帘听政
第一节 太后用人
(略)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宋仁宗,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涯与情感秘密。
★作者吴钩是著名宋史学者,著有畅销书《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等。本书乃是他所写的第一部人物传记,有别于其他“吴钩说宋” 之纵览、概说宋朝的历史作品。
★本书是关于宋仁宗最完整而而客观的传记,还原了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皇帝的真实人生。
★本书是一份盛世王朝治理的经典样本。作者通过回顾宋仁宗的一生,致力于回答“什么样的皇帝才是称职的皇帝”“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普遍忽略的平庸之主,却缔造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重要的问题。
【内容简介】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时总是处处受宰辅大臣掣肘。然而,也正是他的万事不自由,正是宰辅大臣的据理力争,才换来这个时代的空前繁荣。
【作者简介】
吴钩,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其中,重点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精彩节选】
至和三年,亦即嘉祐元年,宋仁宗已经四十七岁了。其父宋真宗在四十三岁时有了皇子赵受益(即现在的仁宗皇帝),而仁宗如今年近半百,却未有子嗣,尽管后宫妃嫔曾先后诞育三位皇子,但均不幸夭折。长子赵昉生于景祐四年五月,当日便夭亡,后追封褒王;次子赵昕生于宝元二年,亦早夭,追封豫王;第三子生于庆历元年,三岁时封鄂王、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赐名曦,是当然的皇储,可惜封王的制书未及宣布,小赵曦也病夭了。
在君主制时代,皇嗣系国本。储君之位空悬,即意味着国本不稳。事实上,仁宗朝后期,先后闹出两起假冒皇子案,很难说伪皇子的出现与仁宗缺乏继承人的背景没有关系,至少说明皇帝没有子嗣的事实已经在朝野间引发了某种不安分的骚动。
第一起假冒皇子案发生在皇祐二年春夏之际。一个叫冷青的年轻男子在京城闹市“自称皇子,言其母常得幸掖廷,有娠而出”,继而生下冷青。冷青的自述耸人听闻,自然引得“都市聚观”。时权知开封府的钱明逸立即派人将冷青逮入开封府,冷青一见到端坐在公庭上的钱明逸,厉声叱喝:“明逸安得不起!”钱明逸给他这么一喝,真的站起身来。
一番审讯下来,钱明逸审得大体情况:冷青之母王氏昔日为宫女,只因内廷失火,被遣放出来,嫁给医家冷绪,之后便生下冷青。冷青成年后,曾“漂泊庐山”,时常跟人说,他实为皇子。当地一名法号叫全大道的僧人便带着他进京,意欲让他赴阙公开身世。若按宋人笔记的记述,冷青还向钱明逸出示了一件可证明身世的物证:仁宗送给他母亲王氏的“绣抱肚”。
审到最后,钱明逸也不确定冷青是不是真为流落民间的皇子,只好作出一个含糊其词的判决:冷青精神失常,胡言乱语,“送汝州编管”。这不是终审结果,因为这个案子事关重大,已经在开封府和朝堂掀起波澜,开封府推官韩绛不同意钱明逸的判决,认为冷青“留外惑众,非所宜”,朝廷集议后,提议将冷青流放江南。
但翰林学士赵槩认为这么处置极为不妥,“青言不妄,不当流;若诈,不当不诛”。
仁宗也不记得当年是否临幸过一名姓王的宫女,便委任赵槩与知谏院包拯“追青穷治”,查个水落石出。案子审到四月,终于查清楚:冷青之母曾为宫女不假,但嫁后,先诞下一女,之后才生下冷青。显然,冷青不可能是仁宗的骨血。
最终,冷青与僧人全大道被诛,权知开封府钱明逸被贬知蔡州。
第二起假冒皇子案发生在至和元年(1054年)夏天。马军副都指挥使张茂实一日在上朝途中,被一个叫繁用的开封市民拦住。繁用告诉他:太尉您实为真宗皇帝之子,当今圣上之兄。
张茂实大吃一惊,将繁用带到开封府讯问。张茂实的身世确实不寻常,他的母亲朱氏是真宗次子赵祐(九岁时不幸夭亡)的乳母,时朱氏亲生子尚在襁褓中,真宗把他托付给内侍张景宗:“此儿貌厚,汝养视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