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
如今,走进一家书店,可能同时走进了咖啡馆、餐吧、沙龙影院……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已悄然“变脸”,高“颜值”、新“噱头”让许多书店成“网红”。今年朵云书院在上海中心大厦开业,很多网友慕名而来,店家竖起“预估排队时间3小时”的牌子;在诚品书店,珍珠奶茶的营业额是畅销书的70倍;而有些位于商场中的书店,周末更是人潮涌动……那么,网红“流量”能否“变现”为阅读量呢?
互联网时代,论卖书,实体书店已无法跟电商渠道竞争,而纸质图书也受到手机、电子书等挑战,书店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好在,危和机从来都是同生并存的。书店成“网红”恰恰是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这种转型与探索值得鼓励,但也要谨防书香变味儿。
转型并不是简单地“整容” 成“网红”,关键在于经营理念的转变。若咖啡香盖过了书香、追求“高大上”环境却缺少品质好书,或者沦为卖文创、摆件的“杂货铺”,就是本末倒置。“顾客忙于拍照、打卡、遛娃、买文创、喝咖啡,却难觅读书的身影……”之所以成“网红书店”的常见“景观”,就是因为过度依靠设计包装、文创产品、餐饮供给的套路,导致书香变了味道。
始终围绕“书”做文章,是书店的立店之本。“高颜值”让读者走进来,只是第一步,品质好书、精细服务才会让读者留下来、还想来,成为真粉丝。通过书,迈向“文化+”和多业态,把书店升级为文化体验中心。这样的中心,可以集合沙龙、讲座、文艺表演、社交空间等于一身,还要有特色,与所在地域的人文环境、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相匹配,引领文化消费生活潮流。石家庄呈明书店不仅是一家24小时书店,还是咖啡馆、电影院、文化会客厅、音乐厅,一切围绕人和书的互动展开,许多作家、编辑、设计师、乐团都在沙龙活动里留下过足迹;北京戏剧书店、鲁迅书店、外研书店等则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拥有领域内最全书籍;有的小众类书店,则一周只卖一本书,通过展览、讲座、开发周边产品等,将每本好书的闪光点最大化地展示给读者……来到这些书店,犹如置身文化能量聚集的磁场。
像所有“网红”一样,“长久红”才是真的红,“网红书店”变身城市文化地标才是其最大意义所在。唯有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书店,爱上阅读,整个社会的书香氛围也才会更加浓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