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勇
一企业前年停工装修,准备今年春节重新开业。没想到被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彻底打乱了计划。装修工程停滞,正常开业遥遥无期。企业资金压力沉重,开始考虑通过裁员来减轻负担。而员工们表示,企业在疫情期间裁员,有背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双方相持不下,各不退让。
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了解情况后,迅速介入,邀请专家志愿团共同参与,一起制定调解方案。在多方不懈努力下,通过为每个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协议内容,裁员纠纷得到顺利化解。
疫情停工企业裁员 员工不服引发矛盾
近日,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矛盾纠纷排摸过程中,接待了一件某企业关于疫情期间裁员相关法律的服务咨询,敏锐的直觉使调解员意识到企业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起群体性矛盾。于是,调解员主动介入,多次与企业负责人沟通联系,希望帮助企业稳妥处理问题,平稳渡过难关。
经过前期的现场走访、电话沟通,调解员了解到,该企业因经营调整,于前年开始停工装修,计划于今年春节后完成装修开业。但因疫情导致装修工程停滞,停工期间企业仍按正常出勤向30余名员工支付工资。长期停业装修带来的资金回笼压力,加之疫情爆发导致无法正常开业,使得企业不得不考虑通过裁员来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而员工代表则认为企业因疫情大幅裁员,对员工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与疫情期间的相关政策相违背。
掌握了双方的矛盾“症结”后,调解员以电话调解和视频调解的方式组织了多场调解,就双方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了调解方案,但双方始终在人员分流数量和处置方式上无法达成一致。
专家志愿团及时支援 双方让步达成协议
眼见着调解陷入僵持,调解员想到了“大调解”志愿团,经与杨浦区人民调解协会沟通,调解员邀请了专家志愿团共同参与,调整了调解方案。调解员和专家再次走进了企业负责人的办公室,向其详细解释疫情期间实施裁员的法定程序,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建议企业发挥工会、职代会等机构作用,避免引起矛盾升级。听了调解员和专家的建议,企业负责人似乎有所触动,表达了愿意修改处理方案和希望再次协商解决的意向。
眼见调解出现了转机,调解员利用这个突破口,再次与员工代表进行沟通,仔细解读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精神,并分析了员工们在疫情期间的实际收入和企业提出的现行方案。经过调解员的劝说,员工代表的对立情绪也逐渐得到了缓和,表示愿意理解企业的难处,这让调解员看到了希望。
最终,在调解员和专家志愿团的不懈努力下,企业负责人接受了人员分流方案交由企业工会研究审定的建议。同时,调解员为每名员工制定了个性化的协议内容。随着一份份调解协议的正式签订,一场裁员纠纷也终于尘埃落定。正是有了调解员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一次次的走访沟通,最终帮助企业化解了运营危机,也有效保障了员工的权益。
【调解心得】
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为了摆脱经营困境或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往往会采取降薪或裁减无关紧要岗位人员来缓解压力。企业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可以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进行裁员,但同时也会引发员工的情绪不稳或发生矛盾。
在本案调解中,调解员立足疫情防控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稳定特殊时期劳动关系为目标,鼓励企业自觉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并倡导员工理解企业确因经济困难所采取的合理应对行为。积极建议引导员工与企业通过协商解决矛盾,采取停工降薪等灵活方案,避免裁员给员工带来生活压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从法律法规上帮助企业员工采取妥善有效的处理方式来面对困难。企业裁员的目的是减轻资金压力,缓解经营困难,但是,裁员也会使企业面临一时的资金成本上升,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确需依法裁减人员的必须支付经济补偿。由于涉及的裁减人员的工作年限都相对较长,企业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数额也不小。调解员充分考虑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准确把握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积极主动提出建议,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
通过本案的调解,调解员改变了以往按纠纷产生的诉求进行调解,从调解程序的正当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开展协调。调解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做到了双方互利共赢,解决了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稳定了员工的工作岗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