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国经济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很多企业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为了求生,一些企业选择了裁员、减薪,对此,部分劳动者理解企业的处境,但同时也希望企业在实施自救的时候更人性化一些,不要随意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期“权威曝光”“基层调解”都将焦点集中在受疫情影响发生的劳动争议上,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才是企业和劳动者面对危机时最好的选择。
如今,各地企业继续复工复产,但很难在短期内摆脱此前受到的经济冲击。于是,部分劳动者复工后面临着降薪调薪、休假时间被调整等各种问题。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很多劳动者能够理解企业的做法,但同时也担忧有企业会拿“疫情”当幌子,在降薪时打违法侵权的歪主意。
要想共克时艰,需要企业和劳动者都作出一定的让步、牺牲,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正常选择。合法降低运营成本,劳动者能够理解,但如果借此故意甩包袱就不合适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都对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了明确的规定,企业降薪、促生产的行为必须在合法的框架下协商实施。少数企业的“任性”行为一旦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红线,劳动者应该及时固定相关证据,通过仲裁、调解、起诉等方式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相关部门必须依法办事,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企业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营。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