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飞
日前,市卫健委传出信息:2019年,上海居民健康三大指标连续10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婴儿死亡率3.06/千;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全民健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健康中国”的理念;2016年10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国家层面新成立的“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细化了15个专项行动的目标、指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健康中国行动”势在必行,因为它是一件关涉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健康权的大事。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经济发展堪称一流,同样,它也应当建设成为一流的健康之城。虽说由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在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和国民体质达标率两项指标中,上海双双名列榜首,居民健康三大指标连年保持全国领先,但从整体上说,上海在某些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短板”现象,诸如儿科、产科、老年护理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倘要兑现全市人民“对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的新期待,守住健康“红线”,亟需尽快尽实地补上这些“短板”。早在2003年,上海就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的行动,2007年,全国爱卫办将上海列入全国第一批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区域。建设健康上海,力争成为亚洲一流健康城市,这完全是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
“健康中国”是由无数个“健康城市”组合而成;而“健康城市”则是由无数个“健康社区”组合而成。倘若我们把“健康中国行动”工作的重点下沉到社区,为“健康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健康中国”的愿景指日可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