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庭审

酒店收款账户遭“偷梁换柱”

竟是前员工心怀不满作的祟

本文字数:845

  □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姜叶萌

本报讯  明明消费者支付的钱款已到账,核账时却发现3万元酒店营业款不翼而飞,而原本绑定的酒店支付宝收款账号竟被人篡改。虹口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偷换收款账号盗取财物的案件,并判决被告人王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5000元。

王某原是一家酒店的店长,2019年7月,因旷工五天被酒店发现并辞退。此后,因就劳动报酬等无法协商一致,王某与老东家打起了劳动纠纷的官司。王某始终觉得老东家没有给予自己公正的对待,一直心怀不满。于是,王某先后于同年11月1日、4日,登录酒店预订网站后台,私自将老东家的支付宝收款账号篡改为本人的支付宝账号,并改变提现方式,窃取了原本应由酒店收取的营业款共计3万元,用于个人消费和还账。

2019年12月11日,酒店在进行财务核查时发现营业款被盗一事,于是报警。当月17日,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案发后,王某在家属的帮助下向酒店退赔了3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司钱财,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王某犯盗窃罪罪名成立。被告人王某到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认罪认罚;在家属的帮助下退缴全部赃款,确有悔罪表现,可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法院作出如上判决。【法官说法】

主审法官表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偷换收款账号的行为,属于盗窃还是诈骗?诈骗罪的关键在于,受害人因受骗而自愿将财物交付给对方。显然,在偷换商家收款账户获取财物的案件中,无论是顾客还是商家,都没有自愿行为,对于钱款进入行为人账户也完全不知情,因而缺乏成立诈骗罪的关键要素,即受骗人自愿处分的意识和行为,故不构成诈骗罪。行为人获取商家财物的手段,本质上属于秘密窃取,并且无论是在社会观念上还是在所有权意识上,至少在顾客点击支付的那一瞬间,钱款属于商家所有和占有,行为人通过秘密手段将商家的财务转移为自己非法占有,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成立盗窃罪。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6 酒店收款账户遭“偷梁换柱” 2020-06-02 2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