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金玉良言

治理违法吸烟更需要技术手段支撑

本文字数:816

  □周家和

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已实施五周年。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西太平洋地区世界无烟日奖”,这也是首个摘得世界卫生组织控烟奖项的中国控烟社会组织。(5月31日《北京日报》)

据悉,北京市人口吸烟率已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19年的20.3%,据此测算,吸烟人群大约减少了55万人。据统计,五年来,“无烟北京”平台接到市民“控烟投诉”51625件,其中有控烟志愿者核实后有效处理的达22103件。

有人可能要问,“控烟投诉”调查取证难是个老问题,若是有人举报,等公共卫生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查证,早没了证据,除非是现场还在抽烟。而那些控烟志愿者是如何啃下取证难这根“硬骨头”的?据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他们研发了一款便携式烟雾探测器。“它跟微电脑大小差不多,能背挎在身上。通过传感器,当时就能检测出场所里有没有人吸过烟。”目前东城等八个区的控烟志愿者队伍均已配备了这一取证装备。

可以说,便携式烟雾探测器作为一项控烟执法利器,无疑为“控烟投诉”调查取证发挥了关键作用。试想,现在有些地方明文规定公共场所禁烟,可有些人还是不管不顾、我行我素。违法吸烟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违法吸烟者自认为执法者取证难,而有逃避处罚的侥幸心理。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之所以能获奖,离不开控烟志愿者的辛苦和付出,先进控烟取证利器也功不可没。既然规定公共场所严禁吸烟,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对违法者当然需要依法处罚,但更需要有先进的科技手段作支撑。再好的控烟法规不可能完美无缺,除了加强人为的宣传教育以外,在监督处罚方面也需要升级技术手段。只有将“人管”和“技管”相结合,通过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堵住控烟环节中的某些管理和技术上漏洞,消除一些在公共场所违法吸烟者的侥幸心理,推动全社会共同营造更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治理违法吸烟更需要技术手段支撑 2020-06-02 2 2020年06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