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近年来,业委会作为社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在处理社区公共议题中,不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小到如邻里纠纷的协调,大到如社区公共资源分配、物业的选择和监督,让居民们渐渐有了自治的“主心骨”。
但部分业委会在履职过程中,有时也会遭遇“尴尬”:例如围绕公共议题,一些业委会面对业主的征询往往反应不及,业主微信群的讨论中,“歪楼”的有之、“抬杠”的有之,以至于出现相互不买账、争论不休的情况。有些关于业委会对维修基金或公共设施的使用争议、对小区物业的招标续聘争议等,还登上了法院的立案庭。同时,上述现象也对公共利益的落实、邻里和睦相处产生不利影响。
在上海,有的社区已注意到上述现象,正以法治化思维,对业委会实施优化。例如在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已开展“业委会法治评估”工作,对各社区业委会的规范化运作情况进行评估打分,还给出三、四、五星级认证。此举将业委会的规范化程度进行了“量化”,让各业委会“有的放矢”,全面提高自身工作质量。此举,让半淞园路街道在全国率先问鼎街镇级“中国法治政府奖”(2018年),足见其含金量。
而从今年起,半淞园路街道更计划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人,推出试点“业委会秘书”制度。简介之,就是通过设立专岗专人,在业委会建章立制、程序规范、文书起草、档案整理、协调关系以及电子化操作等方面,为业委会提供有力支撑;而街道则为此设立“业委会秘书培训中心”,选拔培养专业优秀人才,为业委会减负增能,进一步推进业委会规范化运作。
此外,半淞园路街道还计划将法治评估的范围由业委会扩展到居委会、物业公司,科学化地对多元社区治理主体实施“全方位体检”,着力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法治社区建设指标体系。
记者认为,如今部分业委会的乱象,虽表面有万般无奈,但究其根源,无非归于两点:一是这些业委会自身运作还有不够依法依规之处,办事过程也有失公开透明,自然容易引起广大业主的质疑;二是这些业委会成员的专业素养有不足之处,在与其余业主沟通中,自然容易出现“谁也不服谁”的现象。
试想,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政府部门越发强调依法办事,各条线执法人员越来越多都需经考试合格,才准予发放“执法证”。而业委会作为业主大会的法定执行机构,业委会成员作为全体业主公共利益的具体执行者,一些成员又岂能在“专业素养”上依然存在短板?
概览半淞园路街道为业委会秘书设置的初步课程,包括沟通技巧与心理学、日常制度与文书规范、业委会会议召开的规范运作、公共收益的管理使用规范等等内容,讲师团队包括律师、市公积金中心、市房管局专家等资深专业人士。可以预见,经过一段时间系统培训后,半淞园路街道的居民们,又将继“星级业委会”后,收获一批既懂政策法规,又有组织协调、联络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让大家更放心地托付公共利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