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婷
我的儿子小贝今年7岁。对于这根独苗苗的教育,我们全家算是花了大力气。从5岁开始,小贝就学习钢琴和书法,这其中小贝外婆付出最多。但是前几天晚上,小贝外婆突然建议小贝的艺术课程能“调转枪头”。
原来,外婆的老同事在和她闲聊中,谈及自己儿子小时候的艺术求学之路。那孩子也是从小学习书法,获得了书法考级10级。班里的黑板报包在了他的身上。在她看来,既浪费时间对升学也毫无帮助。于是乎,她及时悬崖勒马,为儿子重新选择绘画,现在儿子从事工业设计,用她的话说,靠画画吃饭了。她以自己儿子的经历,建议外婆“改弦更张”,选择更具实用性的课程。
听了外婆的话,我除了愤怒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小贝对艺术的学习远远早于学科学习。我总觉得艺术的修养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帮助他发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从而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学琴的孩子不可能都成为郎朗、李云迪,但这不妨碍他们热爱音乐。无论音乐、书法还是绘画,都在用它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我让小贝学习艺术的初心。
然而,如今的艺术教育却更多地与“功利”捆绑。艺术考级也成为一种产业。我并不反对考级,因为所有的学习都需要设定目标才能更好地前行。但考级并不应该成为学习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学习的不是一种求生技能,而是生活的力量。
而与“功利”捆绑的不单单是艺术。7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质疑发布声明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某研究员之子。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日前,涉事小学生的父亲发布道歉信,称过度参与该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这个孩子受到质疑,是因为“结直肠癌基因敲除”是非常高精尖的课题。但一个小学生却只用5天就发表了极具含金量的研究论文。
与论文的含金量相比,这个举办了数十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含金量更让许多家长心动。大赛获奖者最高可获得高考加分20分。原本大赛的宗旨是: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发现、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科技的未来,大赛的这一初衷不可谓不好,但因为有了高考加分的诱惑,于是乎近年来大赛的研究课题愈加高大上,甚至超出了普通成人的能力范围。多了功利心的比赛,陷入了各种“拼爹”的怪圈。而参与的孩子们,又有多少能感受到科技所带来的魅力,以及树立攀登科学顶峰的决心。这种另类的学术造假,既破坏了比赛的公平性,更是扼杀了孩子对于科学追求的初心,让真正有志于科研的青少年灰心丧气。
其实,涉事小学生原本研究这一课题初衷非常纯洁,“因为爸爸妈妈单位有个大哥哥得了肠癌,”他希望通过研究避免更多悲剧发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孩子们遵从自己的内心,探索科技的真谛,即使他的研究只是皮毛,或许也能就此叩开科技的大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