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江阴路72号:“最美院落”进化记

从“微更新”到“微治理”,上海旧里生活品质大提升

本文字数:2909

百年老楼梯经过适老化改造

繁华背后,黄浦区拥有大量“留改”二级以下旧里 本版摄影 记者 夏天

顺天村将消防设施与卡通画相结合,以提升居民的消防意识

  □法治报记者  夏天

出门,是全上海最核心的地段;但进门,却是逼仄脏乱的生活环境。对于上海众多二级以下旧里,当面临“脏乱差”的单选题时,老居民已纷纷搬出,留下的八成是60岁以上老人。

但近期,在江阴路72号老院落,却有老居民回迁了。因为公共空间整洁了,空气清新了,卫浴干净了,生活品质提升了。黄浦区的“城市微更新”工程,让这道选择题有了更丰富的“多选项”。

近日,记者走进江阴路72号,探寻这座百年花园洋房的“前世今生”——从独门独院的豪门宅邸,到环境脏乱的“72家房客”大杂院,直至变身为“最美街区”的“最美院落”,书写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故事。

过去:家家拎着马桶圈等厕所

江阴-顺天村街区位于南京东路街道环人民广场区域,所在街坊由黄陂北路-威海路-成都北路-南京西路围合而成,占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覆盖江阴、顺天村两个居民区约2500户居民。在这片街区逾百年历史中,沉淀着旧中国“海关俱乐部”“护国禅寺”“文化电影公司”等历史文化地标,以及不少达官显贵的“豪门宅邸”。江阴路72号就是其中之一。旧时,这里是一位富商独门独院的花园洋房,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成了“72家房客”的公寓,是上海从“冒险家乐园”转变为人民城市的最初注脚之一。

但与此同时,一座花园洋房有限的空间设施供众多居民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脏乱逼仄的现象。随着房龄的增大,这些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住宅,更呈现出设施陈旧老化、叠加居民老龄化的问题。在如今江阴路72号居住的26户人家里,80%是60岁以上老人。居民钟阿婆说:“以前上下楼不方便,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宋阿婆说:“以前小孩子来看我们老两口都不愿来家里坐,觉得环境差、不方便。”

宋阿婆自1976年始就住进了院子。她说:“以前就是三个字:脏、乱、差。许多家要公用一个马桶,家家户户都要提着自备的马桶圈,排队等着上厕所。”

顺天村党总支书记徐定珠也是江阴路街区旧时乱象的亲历者。她说:“以前为了多占一点空间,张家堆一个盆,李家放一个缸,公共空间存在严重的杂物堆放与违章搭建现象。以前这里是一条偏僻的小路,没有灯,还堆放了不少杂物。天黑了,居民们都不敢从这里走。”

现在:孩子们都愿意回来看老人了

跟随徐定珠的讲述,记者在焕然一新的院落里,并未亲眼见证那些乱象。走过的小巷空间确实狭窄,但两三人并行已无问题,而无需侧身;光线并不十分明亮,但不影响目视;空气中有股淡淡的潮湿苔藓味,但没有想象中的异味。一位老爷叔正敞着房门,悠闲坐在电脑前,听着小说朗读,玩着空当接龙游戏。

唯有院墙上悬挂着的旧照片,还遗留着江阴路72号曾经的脏乱环境——违法搭建占据着院落的活动空间,不修边幅地破坏着庭院的美感;随意采用的铁皮挡雨板和晾晒的衣裳,让院子显得凌乱昏暗。

只是如今,记者看到玻璃阳光房取代了铁皮挡雨板,衣服也有专门地方集中晾晒,还有精心设计的墙砖、热心居民积极修整的花坛,都让庭院显得明亮而芬芳。

至于在全新整修的公共卫生间里,记者看到一如标准公厕的隔间与马桶,干净卫生。墙壁上还有方便老人使用的安全扶手、折叠椅,以及紧急呼叫报警装置。墙上贴有居民自己安排的值日表和《卫生间使用公约》,明确了家家户户的打扫时间、打扫内容等,其中“清洁完毕拍照上传微信群”一条,大家都称赞有助于公约落实。

百年楼梯间,对于游客来说是文物,但对于居民来说,此前却是陡峭而阴暗的。如今,重新布置的灯光、额外加装的适老化扶手,都让居民对登上天台有了更多安全感。“现在楼梯、走廊的墙壁上都安装了扶手,没事我就喜欢去顶楼天台坐坐、看看。”钟奶奶说。

与此同时,天台的堆物也被清理干净,腾出的空间成了居民们种花、聊天的好去处。“现在,孩子们周末有空都要来家里看我们,顶楼的小花园经常聚集不少孩子。”宋奶奶说。

记者踩着百年历史的木质楼梯,登上同样年代久远的天台,仰望四周,是繁华的黄浦区各大商圈摩天楼;俯瞰,则是沉淀着无数历史底蕴的石库门老里弄,将传统与现代尽收眼底。

黄浦“留改”工程已惠及9万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上海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黄浦区积极探索中心城区“留改”途径,大力实施旧住房综合修缮、综合改水、卫生设施改造“三大工程”,惠及家庭9万户。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微更新”探索,在老城厢因地制宜建设“小、灵、活”的嵌入式生活服务设施,解决群众“淋浴难”“烧饭难”“晾晒难”等实际困难;在石库门里弄见缝插针建设“绿色书屋”“共享客厅”;坚持“品质提升”和“内涵增长”兼顾并重。

以“江阴—顺天村”等街区整体改造为例,充分考虑了民生需求、风貌保护和业态调整等因素,强调空间环境改善、街区功能提升和城市文化传承,因地制宜、由表及里进行更新改造,持续推动江阴-顺天村街区的“品质提升”和“内涵增长”。

在江阴路街区更新过程中,街道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街区更新和建设。在方案设计阶段,广泛开展需求调研、社区讨论和方案公示,分专题、分片区召开意见征询会和听证会,评估项目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征集令”。

在项目建设阶段,充分借助居民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每周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社区协商,让居民做居民的工作,让老百姓自己的事由老百姓自己商量着办,同时组织居民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主题导览、城市行走和摄影写真,为街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项目建成后,街道指导更新点位周边居民和商家及时建立长效机制,以自治项目的形式将小区绿化认养、公共设施维护、非机动车文明停放、共享空间使用管理、商居睦邻联动等常态化,确保更新成果得以持续发挥积极效应。在硬件改善的同时,街道还以街区更新为载体,通过建立有效协商机制、激发居民家园意识,使街区整体“软环境”得到质的提升,进而带动文化的复兴和情感的回归。

“微治理”:将法治贯穿于社区更新

南京东路街道还表示,社区更新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硬件改造”,而在于“统一思想”,社区更新最重要的成果不在于“环境改善”,而在于“关系重构”。社区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环境整治、市政设施设计改造、景观设计改造、沿街立面设计改造等多个方面,且老式社区一般都很难找到历史图纸,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的环境里进行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稳妥有序推进。

南京东路街道根据《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及相关指导性政策文件,制定了《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微更新工作指引(试行)》,明确了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项目主体和更新要素,规范了9个方面的工作流程;强化了“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的运用;坚持把“法治”贯穿于社区更新全过程,以“法治”思维来整合资源、明确权责、规范行为,特别是涉及沿线商家的店招店牌及门面改造和安全维护,在法律顾问专业把关下签订街道、施工方、业主“三方协议”,确保了更新完成后安全维护责任到位。

南京东路街道表示,努力探索从“微更新”到“微治理”,正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切实践行,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江阴路72号:“最美院落”进化记 2020-07-20 2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