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芳
进入21世纪不久,我国社会治理框架内多了一个新 “兵种”:司法社会工作(简称“社工”)。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工机构?如何重视和发挥社工人员的作用?上海市闵行区筚路蓝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成为本市乃至全国在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典范。
闵行,堪称上海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济建设发展迅猛,与之相随的是流动人口日增,社会矛盾突出,违法犯罪趋高。区委、区政府意识到:遏制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光靠警方的严厉打击尚嫌不足,还得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强化对潜在犯罪高发人群的主动干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消弭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这条路径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培育社团组织及其社工队伍。回眸16年的艰辛历程,实绩斐然,择大端者,如:社工进驻拘留所,民警和社工刚柔相济,体现了威严下的和谐;驻校社工拓展了学校教学、教育的空间;禁毒社工不仅是教育者、引导者、沟通者,还是社会资源的协调者,使那些对象“在混沌中给予力量,在迷茫时指明方向”;“精准矫正”,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犯罪原因、性格特征以及家庭情况,实施“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使之顺利度过矫正期,重新回归社会;对“失独”家庭,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保持“热线联络”;“白玉兰”社工在信访、妇联方面维护了弱势群体的权益;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闵行区虹桥镇的司法社会工作很有聚合力,尤其在禁毒方面作用凸显,带来了治理力量的增长、责任的分担、难事的共解。
虹桥镇社工可谓是禁毒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第一步就是深入社区,广泛调查,掌握基本情况,明确重点对象;然后进行“个性化”分析,对每一个吸毒人员的成长史、社交网以及家庭现状逐一排查,指定帮教的社工;社工密切关注自己负责的对象,始终将他/她的戒毒情况纳入自己的视域;上门查访是社工的经常性工作,一方面切实了解吸毒人员戒毒的进展,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防止“反弹”;做好吸毒人员父母、配偶、子女的思想工作,也是社工的“必备课”,为戒毒营造一个宽容、和谐、温馨献的家庭环境;社工对吸毒人员的思想动态极为关注,有进步给予鼓励,有反复强化教育,使之逐步树立“迷途知返,重新做人”的坚定信心;社工还根据对象的特长,联系单位,介绍就业,为帮助对象彻底摆脱“毒”境、走上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多年来,经过社工不懈努力,该镇不少对象远离了毒品,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社工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社会声誉。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确定从2007年开始,每年3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我国民政部曾明确的“社会工作宣传活动”主题是“社工,让社区更美好”。包括虹桥镇在内的整个闵行区司法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