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庆贵
对于新闻概念,可谓“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然在受众眼中,新闻万变不离其宗,说白了就是:“人咬狗才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能否触动受众肾上腺素,进而迸发其关注冲动,既是新闻获得应有尊严的临界点,又是受众能否耐受新闻的阈值。
路人对“狗咬人”选择“用脚投票”肢体语言忽略,因为其司空见惯不是新闻,哪怕有人硬要为它贴上“新闻”标签,也难以守住新闻“尊严临界”而保全尊严;同样,受众之所以身不由己愿意待见“狗咬人”,是因为其未突破受众“耐受阈值”。一向以来,受众对一些传播机构基于单向思维和意图伦理,强加给他们的五花八门冒牌新闻,忍无可忍选择“用脚投票”抵制,原因正是在于,输出端僭越了新闻本质“尊严临界”,接受端突破了受众生理“耐受阈值”。
新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具情感良知,新闻也应然。当然,这种情感良知应当是真情实感,而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娇情煽情,更不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情假意。抗疫期间,有人传播“拾荒老人向疫区捐款”之类“稀”闻,何以非但未能感动受众反遭吐槽,咎在其刺痛人心并发受众情感不适。某地一段女护士集体剃光头视频流传网上,其中有人忧伤落泪,自然也不仅未能如愿以偿感动人,反而被指“作秀”对女性缺乏起码尊重。这类新闻突破了受众良知“耐受阈值”,未能守住新闻“尊严临界”而丧失尊严,可算“在意料之外,于情理之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喻指文学作品应像芙蓉出水那般自然清新,其实,新闻作品何尝不然。面对疫情蔓延,某医院感染科主任指挥掷地有声:不能欺负听话的医护人员,一线全部换上党员医生,“没有讨价还价”!他说:“共产党员在宣誓时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恰恰是这句毫无修饰的直白之语,抵达了契约精神之新闻本质和政道人心,赢得受众一片叫好成为“网红新闻”,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相形之下,一些动辄抛出“豪言壮语”人为拔高的“高大上”新闻,虽然竭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所能事,可怜结果殊途同归,不是被受众恶心厌恶“用脚投票”,便是引发舆论大哗贻笑大方。对于无视受众审美“耐受阈值”,招致颜面尊严扫地的新闻不幸,只能奉送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两个字:“活该。”
新闻当然要传递正能量。然而,何为“正能量”?有无“正能量”?从非由传播者说了算,而是由接受者说了算。热衷打着“正能量”幌子,动辄传播颠覆常理常识有悖基本逻辑的新闻,非但不会起到 “正面宣传”作用;相反,有的漏洞百出新闻所传递的,恰恰是“高级红” “低级黑”负能量,酿成的是影响恶劣的新闻事故。比如,早年“送温暖让哑巴开口说话” “新婚之夜抄党章”之类。再比如,抗疫报道中“扔下一万元就跑”之类扎堆新闻,让人满腹狐疑;护士抗疫感化多年植物人丈夫新闻,让人哭笑不得;出生不到20天双胞胎儿子询问妈妈抗疫故事,让人瞠目结舌;记者采访方舱医院出院病人感觉,居然回答“住着不想走了”,让人啼笑皆非。诸如此类刻意策划包装出来的“正能量”新闻,与其说是在传递新闻能量,毋宁谓之是在辱没受众智商。此类置常识与逻辑于不顾的“正能量”报道,除了为人们添加茶余饭后谈资佐料,注定自始与催人泪下感人画面无缘,因为其僭越了受众的常识“耐受阈值”。
浮夸“放卫星”,庶几可算一些新闻机构的“祖传秘方”和“看家本领”。须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现今早已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躁年头。人人手机全民互联时代,大多数人回归科学理性,他们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习惯基于常识事实独立判断,压根儿不需要别人“灌鸡汤”“打鸡血”。曾几何时,“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新闻妖言惑众,消解了媒体公信力,污染了舆论生态,扭曲了国民心态,以至央媒推出系列评论讨伐。遗憾的是,环顾周遭,类似浮夸新闻依然若隐若现挥之不去,透支蚕食着受众的智商“耐受阈值”。
新闻“尊严临界”与受众“耐受阈值”互为因果。可以说,每一次新闻尊严颜面扫地,无不是因为自宫僭越失守“尊严临界”,致使突破受众“耐受阈值”的报应。设若把获得和守住尊严看作是新闻的幸运,失守尊严被受众 “用脚投票”视为新闻之不幸,活用列夫·托尔斯泰一句名言,是不是可以说:“幸运的新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新闻各有各的不幸。”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