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康
从外滩看去,东上海高楼林立,气势不凡。632米高的“上海中心”,阳光照射在巨大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金银交错的光芒。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层建筑上安装如此大面积的柔性幕墙,难度系数堪称世界之最。
上海有高层建筑3.9万余幢,其中超过30层楼的有1600余幢。上海还有超过1.3万幢玻璃幕墙建筑,数量为全国之最。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玻璃幕墙,其安全系数究竟有多高?
首份《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日前正式出炉。这份报告重点关注了城市“呼吸”、城市“骨骼”和城市“动脉”。
何谓城市“呼吸”、城市“骨骼”、城市“动脉”?排水防涝乃城市“呼吸”,建筑安全称城市“骨骼”,轨道交通为城市“动脉”。
我这里重点说城市骨骼。
人,不能没有骨骼,骨骼散了架,人就瘫痪在床。城市骨骼散了架,城市就难以运转。
骨子里的毛病,肉眼很难发现,即使火眼金睛洞察秋毫,这1.3万幢玻璃幕墙,你能看得过来?
玻璃幕墙的设计年限大多为25年,而结构胶的保质期约10年。如今我国很多城市的玻璃幕墙在度过20多年的“青壮期”后,开始走向衰老,出现玻璃爆裂,五金构件锈蚀、变形,密封条老化、龟裂,受力构件松动等现象,加上台风、暴雨、夏季天气炎热,温度居高不下,也加速了坠落事件的发生。
早在2007年,我就在报纸上呼吁关注玻璃幕墙坠落事件,担心“一阵狂风吹来,城市上空的‘空中炸弹’一触即发”,10多年过去,这种担心却渐行渐远,因为上海已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城市运行管理更加精细化。
此话怎讲?就是说,上海的1.3万幢玻璃幕墙建筑已经拥有了“个人档案”,包括地理位置、大楼年龄、幕墙结构、维保记录等方面共几十项数据,所有的玻璃幕墙都被纳入“一网统管”,通过实时监控,智能算法,将海量数据,全部收纳到一个数学模型中,反复演算,推导出可能存在隐患的楼宇,提高了监管的准确性和效率,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城市安全”不是一句口号,不能搞“虚功”,城市管理“一张网”的意义在于,它将“九龙治水”式的分散管理进行整合,利用智能手段,汇集各类基础数据信息,集成各类管理、执法、作业的处置力量,克服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顽症,这是值得欣喜的。
当然我们远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在玻璃幕墙检测手段和标准上,我国目前只有实验室检验标准,还急需研发针对既有玻璃幕墙整体安全状况的现场检测手段和标准。
加拿大管理学家H·明茨伯格说过:一件没有预料的事件可能引起故障,一个长久被忽视的问题可能导致一次危机。 《礼记·中庸》也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发展报告》的出炉,就是“预”,有此一“预”,再加上高科技作保障,相信我们城市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块骨骼都会坚强起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