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劝孝诗

本文字数:959

  □凡夫

王梵志乃唐代草根诗人也。兴许他栖于乡野、无权无势,在那个年代籍籍无名。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诗,《唐诗三百首》乃至《全唐诗》却一首未收。幸有敦煌宝库为其珍藏,得以重见天日。胡适曾在巴黎法国图书馆里读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带回的《王梵志诗》三残卷,于是,在《白话文学史》第十一章“唐初的白话诗”推出“白话诗人王梵志”。当年胡适编辑出版的《每天一首诗》,选了一百首绝句,第一首就是王梵志的《翻着袜》,引起世人关注,且赢得声誉。

人性之爱莫过于亲情,这种亲情维系着家庭伦理。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在家庭伦理方面就是“父慈子孝”,如王梵志所说:“父子相怜爱,千金不肯博。世间何物亲?慈孝贵于珍”。当然,王梵志的诗更多的是站在“子”的角度形象化地阐述如何尽孝。

子女尽孝不是空话,它尽在生活的细节中彰显感恩的情怀和忠爱的心绪。王梵志诗云:“耶(爷)娘绝年迈,不得离傍边。晓夜专看侍,仍须省睡眠。”这首诗以小辈的口吻写出了对父母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孝顺年迈的父母,那怕是夜间睡觉也得一夜多醒(即“省睡眠”),时刻“看侍”其被子是否盖好,内衣是否顺正,枕头高下如何,是否需要方便等等,真可谓:于细微处见孝道。

这个沦落在乡野之中的知识分子,多少经受过生活困苦的煎熬和精神屈辱的折磨,但他仍有一颗不移的尽孝之心,其诗多从平民的层面阐发“贫亲须拯济”的孝道。在王梵志看来,即使历经战乱、身陷贫困,作为子女也是不能悖逆孝道的,“有恩须报上,得济莫忘情”。对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父母而言,子女的拯济是亟待的。正因如此,王梵志主张:“虽剩一袋米,分粮各一半”  “积下钱二三,奉母度寒日”。当年父母也是在窘困的情形下哺育子女,作为成人后的子女理应时刻记念,寻求涌泉相报的机会,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也得尽自己最大的能量从物质上救济失去劳力的父母。如此孝心和盘托出!

除了物质上的资助外,对父母的孝道还体现在精神上的关心和慰藉。这种关心和慰藉是以尊重为其逻辑支点的。王梵志诗云:  “坐见父来起,尊亲尽远迎”;“尊亲嗔约束,共语莫江降。纵有些些理,无烦说短长”。“尊亲”是对父母的敬重、惜护、爱戴,见面笑脸相迎,对话坦诚相言,即使理在你一边,也无须与父母计较,以博父母晚年精神愉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劝孝诗 2020-08-10 2 2020年08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