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兴
跟朋友聊天,说到婆媳矛盾来。有人说,婆婆都是从媳妇走过来的,应该非常了解媳妇的处境和心酸,为什么成为婆婆后,还对儿媳缺乏理解,甚至变本加厉?
这样的疑问想必不少人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高估了“将心比心”这一处世原则。大家认为婆婆应该理解媳妇,其逻辑是:婆婆曾做过媳妇,对媳妇的处境感同身受,能够将心比心。可这只是理论而言,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婆婆无法理解媳妇,主要原因就是地位、立场变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的位置变了,自然就要想办法维护自己的既得权益。拿身边事来说,一辆拥挤的公交车驶来,等车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赶紧上去,但一旦上去了,就希望公交车不要再上人了。这是大家常说的“公交车心态”,可谓与将心比心背道而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因为人处的位置变了,立场不一样了。所以,归根结底,每个人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媳妇变成婆婆后,地位提升了,那么自然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媳妇说三道四也就理所当然了。
所以,一般小事,将心比心可起作用,可一旦利益冲突到一定程度,将心比心往往就失去了效力,如果要用,便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以此而言,婆婆如果要理解媳妇,不为难媳妇,就需要很高的道德水平。在那些好婆婆的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
当然,这是就传统婆媳关系而言。在那种关系里,婆婆多的是权利,媳妇多的是义务。婆婆需要通过让媳妇履行义务来享受自身的权利,如果婆婆比较强势,两者冲突就较大。在现在的婆媳关系中,虽然也有矛盾,但与以前是不同的,很少有那种因地位不平等而造成的冲突。
也就是说,从婆婆无法理解媳妇这一命题中,我们也应看到等级制度与观念的潜在影响。若是今天,那就不光是婆婆理解媳妇,而是要互相理解。这也是所有平等人交往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中,大家是没有平等观念的——想要过得舒坦,只能期待高位者对自己宽容理解;想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只能爬到等级的上层。对于媳妇而言,就算被婆婆折磨过,在严格的纲常伦理下,她也只能不断忍耐,等着熬成婆婆的那一天。
从传统的婆媳关系,我们也可管窥历史。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也来自民间,对农民疾苦应该说很理解,可一旦地位变了,对农民未必就比其他人好。有感于晚清洪杨之乱,唐德刚先生说:“所有搞独裁专制的独夫政权,没有一个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这些英雄好汉大都起自民间,出身于被压迫阶级。可是他一旦翻了身,其狠毒、其腐化、其堕落、其制造被压迫阶级而奴役之的劣行,往往百十倍于原先的压迫阶级。”何以如此?因为在专制制度下,少数人的特权享受是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的,你让他将心比心那是很难的。以前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也就是统治者具备一定的德性,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而已,一旦触及其核心利益,他就毫不犹豫举起屠刀了。
到了民间,平头老百姓也是这样。用鲁迅的话说:“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废去‘老爷’的称号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正如上海的工人赚了几文钱,开起小小的工厂来,对付工人反而凶到绝顶一样。”
正因长期专制的束缚,我们平等的观念是缺乏的,甚至从内心认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回到我们的“婆媳之问”,婆婆不能理解媳妇甚至对媳妇变本加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人不平等的关系所导致的。现在,那种传统的婆媳关系已不复存在,可一些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导致不平等的制度依然存在。而生活在里面的人,似乎对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无动于衷,只能安心地做个好 “媳妇”,慢慢熬成大家口中的“人上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