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3年来,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共审查立案公益诉讼案件45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31件,占68.9%。这是记者从静安检察院昨天召开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信息。会上还通报了全市首例网约车营运安全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案、生活垃圾分类系列民事公益诉讼案等典型案例。
白皮书显示,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静安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发现并受理审查公益诉讼案件线索66件,经审查后立案45件,成案率68.1%。在办理的45件公益诉讼案件中,行政公益诉讼31件,占68.9%;民事公益诉讼12件,占26.7%;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占4.4%。目前行政公益诉讼仍占据了主要位置。从覆盖领域看,既有国有财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定领域,也有医美行业规范、网约车营运安全等等外领域的探索。其中食品药品安全领域12件,占27%;生态环境保护领域7件,占16%;国有财产保护领域6件,占13%。法定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占办案总数一半以上。
此外,静安检察院还结合区域特色,作出“等外”探索。针对无许可从事医疗美容服务主题监管问题、非法营运网约车监管等有针对性地制发检察建议,开展公益诉讼,督促行政监管部门依法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静安检察院还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协作配合新方式,联合一院五局会签《关于运用检察公益诉讼推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工作的备忘录》,搭建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分类“检助力平台”,推动行政执法和检察监督的良性互动。
除了办理法定领域案件外,静安检察院还结合区情特点开展静安特色的专项活动。比如在开展最高检部署的“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和食品药品“四个最严”专项活动中,督促行政监管部门对20余家超范围经营的商户予以查处和整顿。开展违法制售醉虾醉蟹行为清查并立案办理3件,以诉求检察建议推动行政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排查,共出动执法力量2246人次,立案查处7起,罚没款共计9万元。梳理发现50余名涉药品犯罪人员并进行监督提示,由行政监督部门依法予以从业限制和公示,杜绝违法再犯。
在垃圾分类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中,依托大数据研判,排摸违规警告记录300余条,调查重点线索16件,立案6件并制发检察建议。将连续多次收到警告的责任企业纳入公益诉讼审查范围,进行约谈,向其阐明责任要求。对部分整改不力的企业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面对面加强释法说理,督促整改落实。逐一开展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回访检查7次,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