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鹏
“其实我们拍摄的释法视频观赏性不高,很占用法官和法官助理的时间,也很耗费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或许我们该想一种新的方式来替代它。”这是上海一中院新闻中心数次头脑风暴会议中的一句开场白。
从四年前的一个灵感到如今的三本书籍,这中间并不仅仅是数字上量的变化,也是一次次宣传形式上质的改变。四年来,新闻中心一直在创新宣传形式,或许有时候的改变并不显著,只是微信排版或者写作方式的变化,但其背后也承载着一次次讨论甚至争执的努力。
“放弃现有的视频拍摄方式,我们也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毕竟我们也不知道新的方式会不会有吸引力,会不会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这是“欣法官带你看庭审”向“欣法官讲法”过渡时众多法宣干部的内心独白,在新媒体时代的潮流中,毕竟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每个视频或文字稿的作者都是我们院的法官或法官助理,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承担起了撰写的工作,反复修改、几易其稿,以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生动活泼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讲清法律问题,有的还参与了漫画的创作。”
或许大家看到的仅是每天一则普法微信,但其实每篇文稿在推送前,都要经过宣传部门、业务庭资深法官甚至庭长的审核,然后再配以视频、音频或者原创漫画进行微信排版,每一篇是这样,每一天也是这样,就这样日积月累的持续了四年之久,上海一中院最终推出了这三本“欣法官”系列普法读本,并且读本上的文章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在出版前,经过“周欣法官工作室”资深法官们的审定和把关,规范表述、更新法条、查缺补漏、保质保量。同时,“周欣法官工作室”志愿者们、“欣法官”普法系列专栏的小编们以及人民法院出版社的编辑们也参与了这三本书撰写、编辑、绘图、审核等工作,“欣法官”系列普法读本可谓集体智慧之结晶!
当然,“欣法官”自出道以来,有成绩也有挫折,有肯定也有否定,但欣法官们从未停下继续向前的脚步,反倒是愈加坚定有力,因为他们的最初的想法就很简单——讲好法律故事,最初的目标总是在坚持的道路上越来越清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