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世象纵论

上海地铁新增沪语报站好处多

本文字数:1349

  维扬书生

2013年底,上海轨交16号线新开通时增加了上海话报站“试点”。目前只有轨交16号线试点三语报站,顺序分别为中、英文和沪语。下一步,地铁方将进一步总结沪语报站经验,统筹考虑设备系统可行性、线路车站间距等客观条件,在本地乘客较多、沪语报站有需求的市郊线路进行试点推广。

上海地铁16号线试点普通话、英文和沪语三语报站已有7年,地铁方表示将在本地乘客较多、沪语报站有需求的市郊线再试点推广。笔者以为,在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增加方言报站,好处多多。

增加方言报站,可以增加居民对方言的认同感。

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化石,反映了文化的传播和流变。方言的第一表象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是一个地域的人们最方便最自然地交流工具。它承担着当地人们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重任,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必需的交流工具之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曾经在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过一次调查:到底广东人是根据什么认定自己是广东人的?结果在被访对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据自己所说的方言!其次才是血缘和地缘关系。这就是说,人们是根据乡音,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同乡的。尽管地铁报站时已经有了普通话和英文两种语言,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乘客,哪怕是外国人,都可以明确知晓列车运行的站台信息,但是上海轨交16号线在报站时除了普通话、英文外,还特地增加了沪语,这会让沿线居民在熟悉的乡音中产生作为上海居民的自豪感,因为方言里有亲情的认同、地域的认同、家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根的认同。

增加方言报站,可以拉近服务方与被服务方的距离。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的的语言,它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方言是快速沟通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拉近人们感情距离的高速公路。毫无疑问,由于运行在上海市郊的地铁16号的乘客大多为本地居民,增加沪语报站后,可以让地铁服务方显得更亲切也更亲民,苏州地铁一号线于2017年1月6日全线通车,而南段则早在2016年5月18日通车,从南段通车的那一刻开始,每班列车都有方言报站。有外地网友评价:“去过苏州,公交车站都有苏州话报站。软糯俏皮的苏白,配上诗意的地名,很有韵味。作为旅游城市,这也是文化宣传的一种。我个人是很喜欢的。”这说明增加方言报站,外地乘客不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对当地方言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增加方言报站,也是传承方言文化的崭新尝试。

现如今,增加方言报站的火车和公交越来越多。一般高铁、动车都是普通话和英文双语报站,广珠城际和广汕动车开通普通话、英文、粤语三语报站,公交方面,苏州游2路在普通话报站后,还有苏州话报站,浙江杭州814路公交车在原来普通话、英文的基础上加上了杭州话报站。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好多90后、00后“后浪”不会说方言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方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方言和普通话从来就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而使用是最好的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地铁新增沪语报站在保护上海方言及地方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上海地铁新增沪语报站好处多 2020-08-24 2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