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小儿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千分之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小儿先心病的诊治尚未起步,许多患儿由于没能得到有效治疗而失去了生命。正是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丁文祥医生,带领一支队伍创建了中国的小儿心胸外科,拯救了无数个家庭。今年医师节,我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奠基人,92岁的丁文祥当选2020年中国“最美医生”。
开拓中国小儿心胸外科,医工交叉的“先驱者”
“那时候我们对小儿心胸外科没概念。” 60年代初,在小儿外科领域已小有建树的丁文祥将目光投向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1974年,在上海新华医院工作的丁文祥医生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当时只有6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设备需求的问题十分紧迫。当时别说进口设备,连查询国外文献都很困难。于是丁文祥把眼光投向与新华医院毗邻的上海电表厂,过上了“医院工厂两头跑”的生活。他和厂里的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测性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终于问世。有了这台机器,中国有了小儿心胸外科手术的可能。
丁文祥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我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被同行广泛应用和称赞,称其为“丁氏”器械。此后,丁文祥团队还研制了各种氧合器,包括碟式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
80年代初,在瞄准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同时,小儿心胸外科又向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发起了进攻。这次的进展并不顺利,经历多次失败后,丁文祥赴日参观考察。“当时也没有屏幕,只能站在几米高的地方,透过玻璃俯瞰手术进展。”丁文祥回忆:“心脏那么小,离得那么远,哪能看清呢?”不过,这难不倒他。丁文祥观察到手术过程中,人工肺的选用与自己做手术时并不相同,恍然大悟。回国后,他立即启动与复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肺科医院之间的三方合作,踏上了研制“人工肺”的征程。整整四年,无数次的失败,从头再来,天道酬勤——国产膜肺终于问世。1985年,首例使用国产膜肺的深低温停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实施,为小儿心胸外科的学科发展又一次树立了里程碑。
医者仁心,92岁高龄依然坚持看门诊
现年92岁的丁文祥,每周五上午依旧出诊。“那么多人千辛万苦来上海看病,总还有个人有个门在这里。至于动手术就交给我的徒弟们。”丁文祥看了看身边的两个得意门生,开心地说。
作为跟着丁医生45年的徒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前任院长刘锦纷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我还在读研究生时,丁教授亲自为病人献血。”一天晚上急诊,小孩危在旦夕,需要大量血液,可医院血库告急,丁文祥撸起袖子说:“抽我的血吧!”献血后,按规定会有一笔营养费,丁文祥不想收。收下后,他用这笔钱买了一本关于小儿心脏病学科的书,并在扉页上写上这位孩子的姓名作为纪念。
作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丁文祥从不以专家自居,用他的话说,他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面对孩子的病,家长总是最焦心的人,丁文祥的办公室前总有抱着啼哭的孩子前来求医问药的家长,“看到那些家长走投无路,我真是狠不下心来拒绝。”丁文祥的太太评价他说不愿求人,但有人求他总是会答应。
不仅难以拒绝给人看病的请求,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丁文祥总怀着一颗同理心,真正替病人考虑。“我们看病不仅仅是看毛病,还要把病人其他问题了解后综合起来考虑。”丁文祥每次总要问清楚病人从哪儿来,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家人对孩子的期望如何,力所能及地为病人找到自身条件下的最优解。他时常告诉学生要怀有一颗对病人的同情心,不要因为自己是医生有些技术就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在他看来,医生能有这些技术,是无数家长花钱,甚至赌上孩子的生命换来的。因此,对医生来说,要以更高的水准去回报自己的病人。
“看到我之前的病人,那些小孩一个个都长成了大人,自己也是感慨万千。”丁文祥说道。经常有病人携家带口过来感谢丁教授,有的出国留学归来,有的小孩已经好几岁,“我想想自己曾经救过这么多人,这份工作意义非常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