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企业名称难敲定、经营范围难判断、手续申报奔波忙……企业申请开办过程中,这类事项登记的“老大难”问题常影响开办进度。2018年前,开办企业平均耗时22天,而如今在临港新片区这一程序有望“秒批”。昨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试行)》发布。30条登记办法旨在“宽松的准入,事中事后的监管加强管理”,提升商事主体登记便利化水平、构建以信用分级为标准的监管体系、完善商事登记撤销制度,形成完整的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体系。
今后,在临港新片区进行企业登记将更为便利。在登记事项和登记程序部分,《实施办法》以名称告知承诺、住所自主申报及经营范围自主申报为改革核心,优化登记流程,赋予商事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利,持续降低商事主体进入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同时,以身份核验和上海市开办企业“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为依托,《实施办法》明确办理标准,简化申请材料,优化登记流程,推进全程无纸化登记,构建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
“通过计算机智能的安排,原则上不再进行人工干预,与以往相比可以达到‘秒批’。”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处长俞培刚介绍,建立国际通用的市场准入便利化,可以第一时间核发执照,使得申请人尽快拿到电子公章和发票,可以办理相关公积金、养老金和银行账号。申请人只需在一网通办选择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快速通道,按流程输入预备申请的字号、行业类别等相关信息,选择登记受理点,填写企业注册信息、人员信息,并录入刻章和涉税信息后,后台系统即可进入核验流程,1小时左右即可反馈核验结果。而当核验通过并完成电子签名后,登记机关就进行确认登记、核发电子营业执照并予以公示。
《实施办法》构建以信用分级为标准的监管体系: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商事主体,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对各类登记事项的检查力度,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纳入联合惩戒对象。
此外,《实施办法》完善商事登记撤销制度。针对目前社会反响较大、造成恶劣后果的冒名登记问题,《实施办法》明确对于冒用他人身份骗取商事登记的,登记机关可以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完成调查、公示等程序后,审慎撤销虚假商事登记,并将冒名登记的相关责任人列入全国虚假登记责任人数据库,其再次申请办理商事登记的,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申请材料从严审查。同时,将虚假登记责任人信息接入临港新片区内协同信用惩戒平台,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责任人实施惩戒措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