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闲话“上海闲话”的回归

本文字数:1528

  □何振华

闲话者,绝非清谈也。有道是清谈误国,对于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言,倘若连日常彼此之间交流时娓娓道来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不动听,变成了荒腔走板的瞎说,清谈成了扯谈,要讲好“故事”,却没有了好“声音”,这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小时候,虽然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唱着计划经济的主旋律,但什么叫(马+敦)鸡?哪家养的猫是(马+敦)猫,我还是知道的。“(马+敦)”原本的字义就是阉割。说不清楚是从几时开始的,(马+敦)这个字及其沿用,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抱着自家小猫小狗的美眉帅哥们,对着四邻五舍说的是要去宠物医院“做绝育”、“做结扎”。时代总是在进步的。你不能说这样的正儿八经的专业术语不合时宜吧。但一说  “(马+敦)”,就不雅了?就下作了么?显然不是。我赞同旭光兄的观点。我觉得,从一个“(马+敦)”字的退出历史舞台,发展到宠物接轨人类的平等用词,并非提升了语言文字水平或境界的一次“华丽转身”。反倒是对历史人文传承的一种无视,是倒退。

不是我危言耸听。

不妨再举一例:总书记倡导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有不少同志从粮食安全的政治层面及高度来领会、来解读。我要说的是,我们国家粮食年年丰收,哪怕不存在粮食危机,难道就不应当有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了么?总书记专门应用了一句我们从小到大谁都耳熟能详的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因此想到的还是一个沪语名词,前两天还特地请教了语言文字专家,到底是该叫“饭米糁”?还是叫“饭米酸”?糁,就是零散的米饭碎粒,我之所以想到过去我们习惯了“酸”的发音,因为父母经常会在餐桌上提醒我:“你碗里的饭米‘酸’吃吃清爽!”想当年的生活水平还没有提高到家家户户都用冰箱的品质,炎炎酷暑之中,锅里的剩饭一旦馊了,也从来都不会倒掉,用清水淘洗一下,去掉了馊酸味的剩饭,煮一锅热腾腾的稀饭,照样能吃,也没吃坏肚子啊。盛饭添饭,吃多少盛多少,不够再添无妨,这样的好习惯,又是从哪一年的大学食堂、机关餐厅和亲友聚会、公费吃喝的包房之内,变成了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坏现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丰收底色依然,变色的莫非是我们认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精神底蕴和文明传承?

近日两位年轻的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时出言不逊,讥嘲并侮辱沪语不是“人话”,舆论哗然。当事人虽然受到了处理,但这件事从另一个层面提醒了我们,是不是该制度化推进沪语传承,使说好上海话、传播上海好声音、讲好上海故事,能真正与保护并弘扬这座城市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要把上海闲话的前途及品格,老是寄托在几个滑稽演员身上、几档无聊节目的收视率上。我说句“高大上”一点的话,讲好中国故事,为什么就不能从讲好“上海闲话”开始呢?“四史”教育中有一本改革开放史,小平同志晚年连续七年是在上海过的春节,南巡讲话的最后一站也是上海,好讲的故事多呢!本届“书香中国”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大学丁迪蒙老师主编的《上海方言词语使用手册》发行及其举办的沪语讲座,人气之旺,反响之好,我并不觉着意外。容易掌握、简明精要的“丁氏音标”,已经在全市各个幼儿园的师资培训课上落了地、开了花。丁老师对我说,每天上六个小时的沪语课,她吃力得开心!包括她本人在内的多位老师,都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都讲得一口标准地道的上海闲话,可见传承传播沪语,与推广使用普通话,不矛盾,不忤逆。

一座城市泯灭了属于它的方言,几近一副没有血肉的空壳、少了灵魂的骨架。上海滩的石库门老弄堂虽然剩下没几条了,但我相信,走在马路上,搀着大人手,奶声奶气讲一口糯软悦耳的上海闲话的小囡,一定会越来越多!那真是交关好听、几豁捂心、邪气色意个声音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闲话“上海闲话”的回归 2020-09-14 2 2020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