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本文字数:906

  □一  可

说德意志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恐怕世人不会有什么异议。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便是一个例证。

众所周知,纳粹时期的德国是一个极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在希特勒的感召下,国人心安理得地在“革命”或是“人民”的名义下肆意展现兽性,恰如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戈德哈根所说:“德国人忠诚地、积极地普遍参与对犹太人的残杀,否则,大屠杀就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进行”,他将德国人嘲讽为“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便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忏悔、反思与批判的历程(尽管其间常有反对派)。他们不止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把所有罪责统统归咎于希特勒,一骂了之,而是从哲学、文学、史学、基督教神学的高度及德国文化的根源,反省产生法西斯主义的原因。

1988年,利娅·罗什和埃伯哈德·耶克尔提出建立纪念碑的动议。在德国,任何一项公共工程都需要得到纳税人的同意和批准,都必须接受来自各方的质询。围绕“为什么要建立纪念碑?纪念碑的建造主题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建造?花多少钱建造?”等问题,经过11年的漫长辩论,1999年6月,德国联邦议院终于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建碑决议。这是德国联邦议院从波恩迁往柏林之前通过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决议之一。

美国建筑业的领军人物彼得·艾森曼接受设计委托后,为了表现法西斯暴力的残酷与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谴责人性中最卑鄙、最肮脏的欲念,唤起人性的良知,他别出心裁地将纪念碑与代表德国最高权力的建筑国家议会大厦和国家象征——勃兰登堡门毗邻,让世人来到柏林这座曾经的法西斯大本营的城市,勿忘向被纳粹无辜屠杀的600万犹太人悼念。这座斥资3000万欧元的纪念碑占地19000平方米(约有近3个足球场的面积),由2711座水泥棺组成,错落有致,最高的为5米,最低的仅为0.5米,黑灰色的一片犹如波涛起伏的碑林,即使在阳光下也显得森森然。

我认为,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在于它在建设今天、规划未来的同时,并不遗忘历史,泯灭记忆。而是将这段历史的记忆作为公共事件和意识形态。这座纪念碑不仅忏悔过去,更是警示未来。这种自省的胆魄和赎罪的痛彻,令人肃然起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2020-10-12 2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