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黄炎培的“眼光”

本文字数:1598

  □  沈栖

倘论我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黄炎培,都会提及他于1945年7月的延安之行,以及期间与毛泽东的“窑洞对”。它不止是为这位进步民主人士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永不褪色的一页。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春天已显露胜利的前景,同时,中华民族也处于光明与黑暗、民主与独裁、和平与内战搏斗的前夜。由于蒋介石在联合政府问题上不肯让步,国共谈判陷于僵局。黄炎培等民主人士于6月2日联名致电延安,希望“从速恢复商谈,促成团结”。18日,毛泽东、周恩来回电表示:只要国民党当局愿意,中共方面乐于恢复谈判,并邀请黄炎培等人赴延安当面商谈。7月1日,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冷遹、左舜生、傅斯年一行6人抵达延安,进行了为期5天的访问。

鉴于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国人对这块被称为陕甘宁边区的特殊土地不甚了解,大后方的知识分子也渴望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1944年夏天,曾有一个中外记者团莅临,参观访问月余,《新民报》赵超构、《大公报》孔昭恺等记者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报道,但也有诸如作为中外记者团领队的谢宝樵(国民党外事局副局长)四处作“访延报告”,竭力渲染延安“言论不自由”  “主义不合国情”  “作风有悖人性”。黄炎培对陌生的共产党及其根据地充满好奇,想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真相,以解“究竟谁得国人信仰”的心结。

在延安短暂的5天,除了三个半天的会谈,黄炎培抓紧时间,马不停蹄地到处参观探访,他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充满阳光的真实世界,并且与重庆做了比较:看到“代表朴实和体格的健全”的延安军民,联想起山城街头那些“绅士式的男子和涂脂抹粉、洒香水、穿高跟鞋摩登装束的女子”;看到共产党将领“一个个都是朴实稳重”“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粗犷傲慢样子”,联想起陪都衙门那些“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大官们;看到“爱民如子”  “对老百姓的生命和他们的生活负责”的边区政府,联想起“肆意欺压百姓”  “实施白色恐怖”的当局……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使他感受到了“一大群有才有能的文人武人”的共产党边区政府,将“这一片不小也不算大的地方治理得有条有理”。黄炎培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延安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

笃信“不看清是真理所在,决不盲从”的黄炎培延安之行后,受  “发现真理”的激情驱动,决定在日记的基础上整理出版《延安归来》一书。眷属和友人担心  “替共产党宣传太危险了”,而黄炎培坦言:  “这是良心的使命”。他知道,倘若遵奉《战时书报检查令》在出版前送交当局审查,此书必遭厄运,于是,他决然拒交审查,径直印刷出版。1945年8月10日,国统区战时第一本拒审书《延安归来》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风靡国统区和解放区,声震遐迩!

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延安之行与毛泽东的“窑洞对”。在离开延安前的一次闲谈时,毛泽东问黄炎培参观延安的感想,他坦诚地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有了解。就是希望贵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略作沉思,答曰:“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倾心于政治民主,并为实现这一基本价值目标不懈努力。作为中间派的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党派(如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在客观实践中已不再恪守“不偏不倚”的立场,但依凭自身有限能量又难以实现这一道路,那么,理想将寄寓何方?经过延安之行的黄炎培把目光投向了代表着民众利益的共产党。信奉“民为邦本”理念的黄炎培在民主政治的引领下,抵制伪  “国大”,一步步笑迎新中国的曙光。诚如他在《海行》一诗中所咏:“他在憧憬了,/张开着有力的翅膀,/从阴沉沉雾罩下,/几时迎取一轮新的太阳,/红!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黄炎培的“眼光” 2020-10-19 2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