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伟兴
每次看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巨幅广告,振奋之余,我则在思索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的家长,心事都放在忙于踏实工作与养家糊口上,除了管一日三餐外,根本无暇抽时间刻意去培养孩子,看似在这种无管束的环境下,孩子都凭着自觉、自律去学习、去前行。他们仿佛一棵种在大自然的树苗,历经风吹雨打磨砺,却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锤炼为栋梁之才。而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花费精力、财力全方位去投入、培养,唯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家长都想把自己的美好的期盼与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忽视正能量的引领,往往事与愿违,能跑到终点的是凤毛麟角,而半途而废的并不鲜见,究其原因就是缺失言传身教,且平时在家里又不避孩子随意发牢骚,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伤害孩子的“心灵”,尚若有一天意识到了,想要去拨正孩子前行的方向,那真的是很难很难。
客观地说,没对比就没有发言权。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基本上有几个兄弟姐妹,父母一门心事都扑在工作上,加班加点是常事,从不推诿和计较报酬。“散养”的孩子生活能力都很强,看到父母下班晚了,老大就烧饭煮菜照顾弟妹,并先将热饭热菜给父母留好,用旧棉袄裹好保暖,父母再晚回家食用也不会冷掉。孩子的这些自觉行为举动不是与生俱来就会的,而是看着父母平时这样去做,才默默地烙印在了脑子里。
记得父亲工厂离家不远,锅炉间一发生故障,再晚也有人来家里请父亲去解决,母亲从没有怨言,并帮父亲留好饭菜。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家里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厂里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你们都读书了,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不能让父母做工作分心。父母就是用爱厂如家的榜样,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受到父母的影响,我暗暗发誓要像父母那样,做出成绩当先进、受表扬。放学之后,我就相约小伙伴去长寿路桥,帮助骑车运菜的叔叔推车上桥,尽管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心里很快乐。因为做了好事,受到了叔叔的表扬。回到家里,父母知道我们助人为乐的事情,从来不加以训斥,而是鼓励我们并提醒不要忘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那时,家长从来不讲大道理,也不高谈阔论说一套,做一套,而是用对党感恩、对工作投入、对事业热爱、对社会奉献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浸润孩子的心灵,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孩子则从小就学着父母优良品德的脚印前行,不会搁浅触礁,且终身受益。正如圣贤孔老夫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理不言而喻。
虽然社会在进步发展,已进入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时代,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但笔者认为,言传身教的宗旨是不能替代、改变的。作为新世纪有文化有知识的父母,渴望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成才成名,这种愿望无可厚非。然而,往往有不少家长说一套,做一套,而忽视言传身教,孩子做作业,家长玩手机;送孩子上学,闯红灯司空见怪;遇到事情不找自己原因,而是牢骚怪话怨社会;工作任务重一些,斤斤计较要报酬;遇到相助事,捣糨糊绕开……诸如此类的言行举止,并不避开孩子,这就无形之中渐渐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成才,甚至危害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并非危言耸听。
不能正其身,岂正人焉?这是雄辩的佐证,家长的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相信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可是小树苗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家长是孩子的启蒙和终生老师,你们用优良的品德去言传身教,决定了孩子今后是否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引出悲剧就悔之晚矣了,理应敲响警钟,对孩子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