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作为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四十年的历程充分显示:这座城市不止是经济开发,而且在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都展示出独特的优势。
“文化立市”便是深圳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2013年,它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从2000年始,每年的11月确定为深圳的“读书月”,迄今已有21个年头。在深圳,阅读已然是全民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阅读改善城市风貌、积累人才资本、激活社会能量,文化建设堪为这座城市发展永续不断的生命之源。
20多年来, “以书筑城”成为深圳发展的徽识。“阅读城馆”由两个支撑点:一是图书馆,二是书城。早在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就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大胆构想,并将它列入“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的框架,彰显出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强烈意识。至2019年,深圳已在全国最早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全市现有650家公共图书馆、24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机)及51个24小时书香亭。该市平均每10万人拥有7.2个图书馆,在国际城市中遥遥领先。如今深圳已建成5座大型书城、43家连锁书吧、130多家民营书店、1000多个智能书栈。“十分钟阅读圈”的形成凸显了深圳市民一种文化追求。
毋庸置疑,深圳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增创了新业绩;同样毋庸置疑,它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迈上了新台阶。2016年4月,深圳市人大表决通过正式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从而成为了我国第一座为保障“全民阅读”权利而立法的城市。这部地方立法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厘清政府、社会、市民三者之间在阅读推广参与方面的关系,为政府支持全民阅读(如活动场所、设施、资金等)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了政府行为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应尽的义务。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文化理念,已列为 “深圳十大观念”之一。
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深圳全市除了举办密集、多元的阅读活动外,还滚动式地发布年度“十大好书”名录,在我国书业颇享声誉。为破解 “如何选择好书” “如何善于读书”这一困扰市民的难题,2015年,该市率先设立的 “华文领读者大奖”评选制,设有阅读空间奖、阅读组织奖、阅读项目奖、年度致敬人物奖。每年的11月份,朗读、讲座、征文、辩论、论坛、赠书等活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将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润物无声地融入市民生活。 “读书月”宛如深圳人的精神盛宴,滋润着这块文化福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 “互联网+”的时代,深圳花费巨额资金,在图书借阅的硬件设施上引进了先进的电子系统,数码工程为1300多万爱书、读书的深圳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自助图书馆”作为一种阅读创新的载体,惠及着每一位深圳人,聚集成一种改变社会、提升素质的公共力量。
现代文明社会业已形成这一共识: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日前,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氛围更加浓厚,成效更加凸显”。文以载道、书以载市的深圳,在这方面领先了一步,其经验当有复制光大的价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