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吴凌之
“吴老师,不好了!”电话里传来小杰母亲的声音,隐约还能听到小杰气愤的声音。
小杰母亲口中的“吴老师”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杨浦工作站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他听着小杰母亲焦急的声音,一边安抚她,一边询问发生了什么。
“小杰被他爸爸打了,眼睛都肿了!现在人在医院里,还好眼睛没事。但是,小杰说要找他爸爸报仇,除非带他去派出所报警。”小杰母亲着急又无奈地向社工求助。
大致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社工建议小杰母亲带小杰先去派出所报警备案,防止小杰对父亲做出过激的报复行为。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情况,向工作站报备相关情况后,社工立即赶往派出所。
在路上,社工回想着与小杰及其家庭两个月来的接触情景,不禁感慨爱与支持对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沉迷游戏母亲无奈求助
小杰目前读初一,在去年暑假时,小杰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每天玩手机游戏到凌晨一两点都不愿意休息。父母发现后对小杰进行了教育,管着他不让他再这样玩游戏。没想到,小杰就开始发脾气,不但破坏家具,还不断用脚跺地板以示抗议。这些行为都影响了邻居的休息,邻居曾几次报警投诉。
对于小杰的这些表现和行为,小杰的父亲没有好好沟通,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回应。结果更造成小杰的反感,与父亲多次发生肢体冲突。
看到父子俩如此相处,小杰的母亲很矛盾,她为自己长期忍耐丈夫的暴力行为,没有带小杰离开而感到内疚和自责。小杰的母亲天天胆战心惊,担心长此以往,父子俩会发生难以预想的冲突。小杰的母亲也曾向丈夫提出暂时分开居住的想法,但遭到了丈夫的拒绝。
看着日益长大却越来越难沟通的儿子,担心孩子走上歧途的小杰母亲向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杨浦工作站寻求了帮助。社工吴老师由此走近了小杰和他的家庭。
青春期的少年渴望得到认同
社工对小杰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个子高高、有点腼腆的大男孩,看到社工时还礼貌地打了招呼。而小杰知道社工是母亲请来的“老师”后,没有表现出明显排斥,而是马上向社工说起了父母的“不是”。
小杰表示自己想当明星、想当网络主播,可是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小杰是白日做梦,小杰感觉自己的梦想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为何不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小杰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他也努力过,刚进入初中时,成绩是有明显提升,但是渐渐地小杰迷糊了读书的意义,他觉得打网络游戏和做直播就可以赚钱,为什么还要好好读书?小杰告诉社工,他想把电竞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所以现在需要花较多时间在网络游戏上。
社工得知小杰的这些想法后分析,目前,小杰正值青春期,从心理年龄特征上看,处于要完成自我对“我是谁”的统一性认识过程。而从小杰的家庭情况来看,缺少男性榜样作用,这可能是让小杰迷失自我,想在网游中寻找自我价值所在的原因之一。同时,从小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小杰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
社工积极回应,表示理解小杰的情绪,首先用非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小杰,“你能在这个年龄思考学习的意义,而且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是值得认可和鼓励的”,接着,社工借着小杰想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的想法,引导小杰思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小杰更深入地思索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
参加小组活动获得朋辈支持
随着接触,小杰与小杰母亲对社工愈发信任。小杰的母亲向社工透露,小杰曾与一个“小混混”走得比较近。那名少年本与小杰就读同一个学校,后因行为问题被学校劝退。因为小杰的“胆识”得到了“小混混”的认可,所以小杰成了“小混混”在校内的“眼线”。“小混混”教唆小杰帮助敲诈勒索本校学生,而小杰并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已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与父母交流此事时,小杰还表现得非常得意,“现在高年级学生看到我都很害怕”。
显然,小杰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只有自己够狠,别人就会尊重自己,害怕自己。社工分析,小杰会有这样的认知很可能是受了父亲家庭暴力行为的影响,导致小杰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其实,小杰的内心非常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可,如果能为小杰取得正向的朋辈支持,或许可以减少他与不良朋友的联系。出于这样的考虑,社工邀请小杰参与工作站组织的小组活动。
参与小组活动的大都是与小杰年龄相仿的孩子,小杰很快就与另外一位组员成了朋友。在随后的活动中,社工有意将他们分配到一组进行“信任背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他们彼此进一步的了解和信任。
接着,在“盲行”活动环节,小杰作为队伍的领头担负起了主导作用。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小杰感受到了来自其他组员互相支持的力量。活动最后,由于小杰的出色表现,被大家一致评选为了“最佳组员”。
小组活动结束后不久,社工就收到了小杰母亲示的信息,“小杰很喜欢这个活动,他说以后还愿意去参加。”
发起家庭会议提供沟通平台
小杰通过活动获取了正向的朋辈支持。同时,社工认为小杰与家人之间的问题也是导致他行为偏差的原因,他们非常需要一个畅谈的机会。小杰可以由此向父母表达心中的想法,社工也可以从中协调三人的关系,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家庭会议前,社工先与小杰的父亲进行了交谈,了解平时父亲与小杰的沟通模式。小杰的父亲认为儿子不好好读书,已经是个“废人”,无药可救。社工表示,小杰其实很希望得到家人的认可,父亲与小杰沟通时,需要更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对小杰的期待,建议小杰的父亲少用带有攻击性的词语。
然而,在社工与小杰父亲的交谈中,小杰父亲与社工的眼神交流非常少,并没有给予社工更多的回应。当社工提及有关小杰母亲所称的家暴行为时,小杰父亲只是轻描淡写地讲述了该事件。
在正式的家庭会谈中,小杰开诚布公地表示,自己目前对于学习已经失去了动力,但是父母就是不能理解自己。小杰母亲则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为小杰父亲做出示范。小杰也非常想听听父亲的想法,但是小杰父亲笑而不语。小杰于是对父亲曾经的暴力行为提出质疑,并表示自己现在有力量了,已经不再害怕父亲。
眼看会谈可能陷入僵局,社工适时引导小杰思考:小杰对于父亲以往的暴力行为是不满的,那为何现在却想用同样的行为对待父母呢?小杰犹豫了,但依旧辩解表示,“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说话的权利。”
此时,小杰母亲提到小杰与“小混混”的事情。小杰对此依然表现出自豪的情绪。社工对小杰进行了即时的教育,用青少年违法的案例让小杰明白,在冲动和不计后果的暴力下所要付出的代价。通过现实的例子,小杰也意识到了该行为的严重性及违法性。他听从社工建议,将不良朋辈的联系方式从手机里删除,并表示不会再联系。
突发紧急事件如何转“危”为“机”
家庭会谈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小杰与父母的紧张关系,但是小杰与父亲的对立依然是社工较为担心的问题。
当得知小杰发生被父亲殴打的情况后,社工立刻赶到小杰身边,安抚他激动的情绪,也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让父子二人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所改变,转“危”为“机”。
社工了解到,父亲之所以会打小杰是因为小杰在即将面临考试的情况下仍然打游戏,被父母制止后,他又乱发脾气,小杰父亲也由此情绪失控……在派出所,小杰依然非常愤慨,表示要“报仇”。社工希望小杰意识到冲动情绪可能引起的后果,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另一方面,社工也向民警沟通了小杰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情况,联合民警的力量化解小杰的情绪问题。
民警的身份对小杰有一定的威慑力,了解小杰的相关情况后,民警对小杰进行了教育,将“报复”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向小杰作了分析,扼制了小杰的非理性想法。同时,民警也找到了小杰父亲,对他的暴力行为进行了严肃训诫。在小杰母亲的劝导下,小杰父亲为自己的行为向儿子道歉。
因为这次事件,小杰父亲开始反思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以及该如何调整沟通方式,以减少父子冲突。为了给彼此“冷静期”,小杰父亲暂时离家居住了一段时间,这也给了社工与小杰母亲修复小杰情绪的契机。
在后续的服务中,社工主要聚焦在小杰的情绪控制、建立社区资源及增加母亲家庭功能的服务。在此期间,社工邀请小杰和小杰母亲参与到了“引航灯”家庭日活动,通过亲子互动活动,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社区民警也给了这个家庭很多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小杰的情绪得到了平复,也意识到自己之前存在的问题,不再想着“报仇”。小杰的父亲也回家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还是会有矛盾,但他们正学着彼此包容,学着互相理解,学着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目前社工对小杰的服务暂时告一段落。社工深感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小杰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小杰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如果能够更早地介入该家庭,给予该家庭辅导和关心,或许可以协助小杰尽早回归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预防他们误入歧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