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上海边检总站定点帮扶的三个村子全部通过脱贫攻坚考核

暖阳照进山沟沟 喜看苗乡新变化

本文字数:2741

支教民警魏晓虎在给孩子们上课 董权辉 摄

龙奋村“云上鸡舍”养殖基地揭牌 董权辉 摄

富禄苗族乡岑洞村概貌 王熙熙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黄波  高峻龙

“富禄乡人多地少光景不好,穷日子只能一天天苦熬。土地里又种不出金疙瘩,还是认了命少折腾好。”这是上海边检总站扶贫干部初到广西三江县富禄苗族乡听到的歌谣。

富禄乡由于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古老而破旧的苗寨就“挂”在重重叠叠的山坡上,风一吹简直“摇摇欲坠”。曾经,有衣有被以驱严寒,有麦有谷以驱饥苦,这样简单的温饱梦已走过苗乡村寨里的几代人。

转折发生在2019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广西三江县以来,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大山。而正是在这场脱贫攻坚硬仗中,上海边检总站跨越山海与富禄乡系在了一起。2020年11月份,上海边检总站定点帮扶的3个村子全部通过脱贫攻坚考核,苗乡百姓挥手阔别了伴随千百年的贫困。

党建: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子”

作为上海边检总站定点帮扶村,岑牙村、龙奋村是极度贫困村、岑洞村是深度贫困村,在同期全国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8%的情况下,彼时3个村子贫困人口达2400余人,部分村寨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1.3%。

走进富禄乡,由上海边检总站援建的党建工作室、宣传栏在大山里架起了新时代的“红色长廊”。通过“三江党旗红”警地支部共建联创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在大山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根子上让贫困群众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2019年7月9日,来自大山深处的入党誓词声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前响起。按照国家移民管理局的部署,上海边检总站牵头组织三江县富禄乡的党员干部代表和致富带头人赶赴上海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一次“红色之旅”点燃的是脱贫致富的志气。

“我们党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都走过来了,我们这点苦又怕啥?扶贫不养懒汉子,致富全靠自己干。跟着党走,我们肯定能迎来幸福生活!”从上海回到村里的岑牙村致富带头人滚老金逢人便说。滚老金是当地罗汉果种植大户,靠着勤劳的双手,30亩罗汉果让他打理的井井有条,日子越过越红火。从上海回来后,他更忙了。人穷志不能短!在他的发动带领下,村里闲人、懒人少了,20多户村民对罗汉果种植上起心来,预计每户年收益在6到8万元。

大山里种下“新希望”

这两年来,富禄乡的变化翻天覆地,尤其是1044名贫困学生的变化,让山村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人们又看到新的希望。

初来支教的民警高峻龙第一次家访遭遇的闭门羹让他顿时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你不要让他读书了,因为他就是砍木头的命。”小高还没来得及张口,就被喝得醉醺醺的学生家长赶了出去。“教育扶贫不单单是‘教’,综合施策才有可能标本兼治。”在一次次遭遇不配合后,上海边检总站愈发意识到这一问题。

2019年以来,该总站先后选派3批24人次优秀民警代表接力支教,发起“领雁”“助飞”“添翼”等行动,依托沪上优秀教育资源培训农村教师4批30人次,开展“富禄苗族乡学生来沪夏令营”,邀请3批次70余名师生代表赴沪游学;援建梦想教室、教师宿舍、操场及各类教学设备,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一系列组合拳在大山里拓荒破土,为山区教育种下希望的种子。

尽管当地降水丰沛、河网密布,但雨多库少,形成了丰水又缺水的怪圈。两年的时间里,扶贫干部奔走于大山间、河流间,找水源、建水池、铺水管……多个村子里蓄水饮水装置接连完工。

水是留下来了,水质问题却接踵而至。“平时还好,可每年夏天一下暴雨,水龙头里的水就变得浑浊起来,这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隐患。”龙奋村小学校长余功言介绍说。2020年8月以来,一场由上海边检总站发起的“校园净水计划”迅速启动,扶贫干部走访上海各大净水厂商,多方寻找适合山区复杂水质的优质净水设备。10月,为山区小学量身定制的经过四层过滤的净水系统在大山里安了家。如今,村小学里每个水龙头上都安装了滤水器,并添置了公用温开水机,孩子们饮水用水更卫生、更安全。

小辣椒种出大名堂

山连山,坡连坡,巴掌地里种辣椒。这曾经是岑洞村辣椒产业的真实写照。因为对接不上大市场,种出了辣椒换不来钱,岑洞村一直戴着贫困帽。

对村民姚文虎来说,卖辣椒唯一的方式就是用麻袋装起,背到镇里的集市上。姚文虎叹了口气:“村里种辣椒都是这样,就每家每户零零散散两亩地,收成好时也谈不上啥收益,更别提收成不好的时候了。”

如何破局?上海边检总站找到了答案——联合三江县自然资源局引入300万元资金,建立了“500亩特色牛角香辣椒种植推广基地”,同时帮助注册“岑洞牛角香辣椒”商标,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推动特色辣椒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没想到这小辣椒还能种出那么大的名堂!牛角辣椒的品牌打响了,我们现在只管生产,不愁销路!”岑洞村村主任覃效武笑道。

很快,岑洞村产业发展经验被上海边检总站推广至其他定点帮扶村,在龙奋村,“云上鸡舍”专业养殖项目酝酿而出,2020年12月21日,1500只土鸡出栏,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在岑牙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耗资48万元的糯米及罗汉果加工车间里热火朝天,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上海边检总站将村寨原本里“散、小、弱”的产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统一嫁接至电商平台进行供销对接,同时通过民警内部购买、帮销等进一步拓宽渠道。截至目前已销售农产品220余万元,蹚出了产业扶贫新路子。

夫妻携手走出致富路

在三江县,有名的不只是岑洞村的牛角辣椒,还有一代代的伐木工人。可砍木头,终究是个短工。如何让当地老百姓告别“打零工”实现“稳就业”?上海边检总站扶贫干部走门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对当地村民就业能力与需求进行摸底后发现,“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缺乏”成为村民走出大山的“最后一公里”。上海边检总站积极协调上海振华重工等沪上企业,创新推出“带薪培训”就业模式,面向三江县劳动力推出覆盖16个工种的800余个就业岗位。听到此消息,村民石火星、吴青梅夫妻二人主动报了名。

2020年3月,石火星夫妻二人进入上海振华重工车间,从一名油漆工做起。8月,两人因工作出色,被吸纳进振华重工最具特色的工作岗位——双创车间。这个被称为“梦想孵化器”的平台,是厂方提供给有创新创业梦想、敢闯敢拼的青年员工最好的实践岗位。在这个崭新的平台,石火星夫妇学会了焊接和电气操作技能,收入也从刚入职时的4000多元涨到7000元。

在上海边检总站就业帮扶下,越来越多的三江贫困群众走出大山,他们中间出现了大型国企的技术工人,守卫机场的安保员、消防战斗员,还有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船员……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除了体力活,他们可以胜任更多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暖阳照进山沟沟 喜看苗乡新变化 2021-01-06 2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