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
尊重每一位亡灵
美国内华达州有个胡佛水坝。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先后有7000多名从附近山里招来的劳工,每日三班昼夜施工。经过4年多艰难卓绝的苦战,于1936年提前一年半竣工。但是,112名劳工牺牲在工地上。
水坝建成后,指挥这支建筑大军的美国最杰出的建筑工程师克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施工中死去的112名劳工。纪念碑上飘扬着星条旗,两旁竖立着两尊青铜雕像,象征水坝建设者的集体形象:他们高举的双手幻化为巨大的翅膀,隐含着理想的实现与升华。右后方不远处,另一块碑石上刻有112名献身者的姓名。其第一位是政府开拓局的员工,他在测量水位时不慎落水身亡;殿后的是这位开拓局员工的儿子,在大坝即将完工时摔死在水库工地。
水坝以总统名字命名,可是,面对纪念碑上长长的名单,你会感到一个个普通劳工和总统一样伟大。石碑上深情地镌刻着一行英文字:“美利坚合众国将永远记住那些在参与水坝建设中寻找最后安息的人们!”读罢碑文,令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对这些死去的普普通通劳工的纪念,乃是对每一位亡灵的尊重,也是对人性价值的诠释。
契诃夫的旅游文学
众所周知,契诃夫是以短篇小说闻名世界文坛,其实,其旅游文学的代表作《萨哈林旅行记》也能跻身世界一流。
契诃夫于1890年4月从莫斯科启程,12月返回,历时8个月,行程几万里,几乎走遍了7.64万平方公里的萨哈林岛上一切有人烟的地方。这一长篇巨制不是轻松的休闲之旅,而是沉重的使命之旅;此书的重心不是描写旖旎人情、导游瑰丽风光,而是记录了当地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政府的黑暗。
萨哈林岛本为中国领土,即库页岛。沙皇从腐朽的清廷手中掠得库页岛后便施其苦役殖民政策,契诃夫旅行时,它已成为俄国最大的流放地、苦役场,押有各地数万人。考察流放地社会状况、了解苦役场各色人等的生活与命运,成为契诃夫萨哈林之旅的首要目的。
此书的主题便是:萨哈林岛是人间地狱,它是沙俄反动政治的标本。
契诃夫把游记的政治功能发挥到最大值,又从审丑的角度有力地彰显出游记的审美功能,值得一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