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航行在涉外法律专才培养的星辰大海

传承丰厚海商法学传统的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

本文字数:1608

  □法治报记者  徐慧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法学是主要以国际社会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等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二级学科,为国家涉外商务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培养。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法学科,发轫于海商法学科,经过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海商法为鲜明特色,国际公法(海洋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专业方向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国际法学科师资雄厚,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海商法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海商法界也具有广泛影响力。

获批全国首批法学硕士点

1962年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上海海运学院航海系开设远洋运输业务专业,设有海商法系列课程。魏文翰教授、魏文达教授在上海海运学院创始我国海商法学学科。

1965年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系成立,远洋运输业务专业划归远洋运输业务系,设有海商法系列课程。魏文翰著、魏文达代讲《海商法讲座》一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海商法学专著,影响深远。

1979年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国际经济法硕士研究生。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系成立海商法教研室。

1981年国际经济法(海商法)专业硕士点设立。上海海运学院为全国首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高校。

1985年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系更名为国际航运系,同时设立本科国际经济法(海商法)专业。1997年上海海运学院管理学院法律系成立。2000年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研究中心成立。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成立。2011年航运管理与法律专业博士点设立。

在尹东年、於世成、蒋正雄、王国华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本科、国际法硕士研究生和航运管理与法律博士研究生教育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不但注重法学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而且保有鲜明的海商法特色。

科研立项成绩较为突出

在科研成果方面,国际法学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涉及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立项成绩较为突出。

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科研立项170余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120余项,横向项目150余项。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3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近24项。

胡正良教授主持的“《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的制定对我国的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研究”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保持鲜明的“航运”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学科始终保持鲜明的“航运”特色。尹东年、於世成、胡正良、王国华等多名教授参加了我国《海商法》《港口法》《海上交通安全法》《航运法》  (未出台)和《国际海运条例》等航运法律、法规制定及修改,并长期为最高人民法院海事司法解释、交通运输部重大航运法律与政策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上海海事大学为中国海商法协会和中国法学会国际私法研究会副会长单位。2005年上海市教委将学校的“国际法学(海商法)”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海商法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07年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上海海事大学获批上海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我校法学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王国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和最高人民法院重大研究课题,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胡正良教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全程或部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制定的研讨;作为交通运输部部长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法律顾问长期提供政策论证与决策咨询服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7 航行在涉外法律专才培养的星辰大海 2021-01-20 2 2021年0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