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夏天
“从素质教育到五育并举,20年了,中小学生还是负担重。”“需要蹲下身子,多去感受孩子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家长跟学校其实就是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合伙人,但协作也需要有边界、有分工、有规则。”
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记者再次专访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谈起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和“家长群”等热点问题时,她依然妙语连珠。
从特殊教育,到“名校长”传承,再到呼吁基础教育“五育并举”……记者查阅提案发现,近年来,卢慧文几乎每年的提案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作为“业内人”,身为政协委员,她一直为教育问题鼓与呼。
谈“素质教育”
搞了20年还是“负担重”
记者:上海其实很早就开始探索“素质教育”,在您看来,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在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下,如何才能更好实现“五育并举”?
卢慧文: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事实上,上海的教育改革起步很早,20世纪末就开始了“素质教育”探索。
从当初的素质教育到现在的五育并举,各种文件下发不少,主管机构级别也相当高,但是,20年过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应试倾向明显、体育美育受挤压、德育偏重说教、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现状依然存在。
尽管近年来,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者也在努力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但是仍未取得有效进展。究其原因,在于时下中小学的文化课程比重和应试选拔压力持续上升,学生和老师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很难找到落实的办法。
“五育并举”绝非口号。如何寻找长期有效实施德智体美劳在内的“五育”,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解决方案?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系统调研,最终形成民进上海市委关于呼吁基础教育要“五育并举”的集体提案。
中小学的“五育并举”不仅要对教育空间与时间重新组配,还要通过系统整合,让“德、智、体、美、劳”融合于所有课程中,让“素质教育”内蕴到所有教学环节,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们建议,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要在“五育”课程的融合贯通上提出实质性举措,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课程,补齐各自的教育短板;在“德、体、美、劳”等教育中主动探索学生的实际体验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五育并举”要给学校足够的自主空间,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摒弃“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模式。同时也鼓励家庭、社会、学校之间开展协作,在非文化知识教育领域,建议允许学校对不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谈“生命教育”
不是简单开一门课
记者:民进上海市委今年的大会发言主体是“尊重生命,回归教育本源”,在现有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是否有专门的生命教育?如何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卢慧文:生命教育它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既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也不是简单地开一节课,专门教孩子怎么热爱生活,而是贯穿于整个家庭、学校,甚至社会教育当中。
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身。我认为,教育的本身是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逐步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达到谅解、合作、妥协。
从这个层面来说,家庭和学校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特殊价值,帮助他们建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不是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只有当一个人有牵挂、有使命、有信念,才不会轻易做出放弃的选择。
在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已经有类似思品、人文价值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课程探索,近年来也重视生涯教育,但从生命教育体系来说,仍有较大的优化和完善空间。
作为家长和老师,更多还是需要蹲下身子,将孩子作为一个主体,多去感受他所看到的世界,他所感受到的情绪,真正知道他开不开心,为什么开心,又为什么不开心,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去评判他应不应该开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这句话我们经常都会讲,但知行合一却很难。有的家长总是忍不住要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拿一些外部标准来要求他。但每个孩子“开花”的季节不一样,花开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个理念还要不断去强化,从而真正找到针对每个孩子有效且合适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不是说你家里有一个正能量,性格积极阳光的孩子,就没有心理疏导的需求,这部分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当孩子在情绪上或心理上确实需要一些专业帮助的时候,家长不要因为有所顾虑而讳疾忌医,应该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谈“家长群”
让“家长群”回归普通群
记者:您如何看待家长群变“夸夸群” “作业群”?您认为家校共育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实现?
卢慧文:家长跟学校其实就是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合伙人,因此两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如生意合伙人一样,协作也应该有边界、有分工、有规则。
我认为,学业方面还是应该以学校为主,这是老师应该承担的职责,家长可以了解和督促,但不要过多干预和代劳。家长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人格教养、情绪变化等等。
以前,家校沟通渠道多在线下,但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转到线上,如微信群等,也确实更加便捷有效。但它仍然不应该取代其他传统沟通方式,有很多的沟通都是家长群取代不了的,还是要喜新不厌旧,坚持多元化沟通渠道。
家长群建立的初衷其实就是家校“沟通群”,但现在大家“吐槽”家长群变成“夸夸群”“工作群”“攀比群”等等。比如老师在群里发个通知,原本只要简单回复收到,也要夸一夸。家长夸得“累”,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也未必想看到这些。这逐渐背离了家长群建立的初衷,确实值得注意。
家校合作共育,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但进一步明晰家校共育的责任,厘清边界非常必要。具体操作上来说,可以考虑给现有家长群设立“规则”,通过“公约”来明晰群功能。
此外,除了家长群,现在家校共育软件平台也越来越多,功能划分也更加清晰,更符合家校沟通的需求。未来,家长群的很多功能或许会被其取代,让家长群回归普通群,回归“初心”,让家校沟通渠道更加多元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