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误解与理解

本文字数:1389

  □刘金祥

误解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理解得有偏颇不正确,从哲学上解释就是行为人对行为的内容或相关情况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所理解,但又绝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鉴于功利观念的影响和利益因素的左右,有的人对他人往往是误解多于理解、挑剔多于宽宥,于是常常听到一些人得到理解之后深深感叹和殷殷期许:社会应多多倡导理解与包容!无论是在私人事务上还是在事业发展中,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上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都难以躲避被误解被曲解等客观现实,以致于引起一些或大或小的矛盾和纠纷,其中有的因处置不当不及时还可能引发悲剧性的后果。人们之间相互隔膜互相抵触的误解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笔者认为造成误解这一认识乖谬固然有很多主客观因素使然,但从思想根源上进行考察与发掘,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依循常理推断一切事务,用一般性代替特殊性。京剧《十五贯》中有一位过于执,认为青年男女只要在一起必然有苟且之事,其结果自然是使绝大多数好人蒙受不白之冤。现在也经常听到这种情况,有些夫妇发现对方与其他异性单独走在一起,便不分缘由地认定对方背叛了自己,大吵大闹离婚分手,以致于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事实上,现实中每一件事情或每一次行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会赋予其不同的内容和含义,如果不加甄别和区分,只按常理去分析和推断,就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是陋见成见积弊甚深,以陈旧思维审视和对待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有的人不论对人还是对事,往往是“先入为主”或者仅凭“第一印象”: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一味的坏,他们不愿深入观察也不愿意承认身边人和事的发展变化,更不愿意跟随时代的脚步而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因此,也就很难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言行,很难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周围人和事的迁变。

三是自我心理发酵作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类人出语行事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和标尺,以对自己有利或有害来衡量人和事,来考量周围发生的一切。无论公事或私事,他们的防范心、猜疑心和妒忌心都很重。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处世准则去踹度和判断别人的言行,因而难免会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

四是不动脑筋不加思考,随风跟风人云亦云。这是一种很可怕很危险的由世俗偏见构成的潜流与暗渠,当某人某事在某一时间段被上级所误解或被身边人所曲解,而这种误解或曲解开始悄悄流传的时候,很多人未加思索便加入了传播的队伍,有意无意地起到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现实生活中无色杂陈的误解及其造成的后果,还有很多很多,在此难以一一进行叙述和阐释,但深究其思想认识的根源,窃以为还是在于缺少宽容心胸和包容雅量,未能站在对方角度加以考虑和着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希望别人能忽略自身的缺憾和不足。但事实是被别人看到缺点容易,认识到优长却相对困难。假若每个人都能非常认真地发现和正确地对待别人身上的优点,共同促进其放大优点和长处,对其缺点则采取包容和帮助的态度,那么人们相互间的误解就必然大大地减少。从人性角度看,唯有消除误解才能有互相理解,正确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人们互相关心、相互欣赏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深挚的情谊和无私的关爱,才能使现实生活充满浓郁的温情和恒定的热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误解与理解 2021-03-08 2 2021年03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