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信息、注册会员再网购,这是当前很多人的习惯性操作。各种返利积分貌似天上掉的馅饼,可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坑人的“陷阱”。本期“投诉实录”就揭示了一些不良平台通过积分返利的手段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并以此牟利。
经营者虚构了“注册赢积分,积分兑商品”活动,消费者为了赢取积分呼朋唤友,让众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裸奔”,接着玩起了“失踪”,而“积分兑商品”也成了泡影。这是很典型的欺骗手段,抓住一些人好贪小利的心理,拙劣但很有效。
尽管我国有不少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甚至对那些严重违法者不惜以刑法“伺候”,但仍不能杜绝那些唯利是图的个人信息“贩子”。究其原因,无非是维权成本高,违法惩戒度不足以起到震慑效果,再加上违法者的侥幸心理,以及宣传普法程度不足等原因,依然会有不少人铤而走险。个人信息泄露的泛滥程度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遏制。
在法律条文支撑度足够的情况下,要想彻底打击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其根本还是在有关部门的执法尺度上,只有从严执法,坚决打击违法分子,严厉整顿那些“帮凶”平台,让他们感觉到切肤之痛,才会起到真正的警醒作用。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