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综合

“80后”残疾青年两度捐髓救人

——记金山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吴衡

本文字数:1537

  □见习记者  翟梦丽

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功捐献一次,捐献两次……这每一步都不容易。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发生在一名身患四级残疾的人身上——他就是金山工业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吴衡。身材瘦弱,说话软糯的吴衡是上海第七个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的人,也是金山区第一人。

30本献血证与两次捐髓

选择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对吴衡来说,就要比一般人更困难。由于先天性的肢体残疾,从出生起到初二,吴衡一直在家、医院和学校间来回奔波,医院里福尔马林的气息仿佛镌刻进了吴衡的脑海中,长期的求医经历让他比常人更理解疾病的痛苦和求生的欲望。

在残联工作期间,吴衡接触到了造血干细胞工作,彼时,金山工业区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也出现了,捐献者是吴衡同部门的同事。“我也想入库帮人。”于是,2014年,吴衡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17年4月,作为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的吴衡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名25岁的白血病患者血样配对成功。吴衡丝毫没有犹豫,当即同意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父母听到他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即就拒绝了。十几年带着儿子求医问药,他的身体比一般人要虚弱,为人父母只希望他能健康平安。“妈,您之前不也每一年都献血吗?”父母被说动后,吴衡的妻子也支持了丈夫救人的决定。

在经过了一系列前期检查后,8月8日,在妻子和儿子的陪伴下,经过了5个多小时的采集,吴衡成功捐献了30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那一刻,吴衡觉得“值了!”

在捐献完成后,吴衡感冒休息了几天,还没等休假结束,他就提前回到居委会开始工作。当时他常常要深入基层,有一次要帮助一位阿婆找回丢失的新鞋,吴衡前前后后跑了许多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直冒虚汗,同事们都担心他身体还未恢复,可是他却不以为意,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70%的时间在外奔波

“没有消息就是消息。”捐献完后,吴衡忍不住想问问那位患者的消息,红十字会的老师这样回复他。一两年过去了,原本以为当时帮助的患者已经康复如初,没想到2019年9月24日,他再次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的求助电话,得知原受助患者因为病情反复,需要他再次捐献淋巴细胞。“我感觉,有一个生命在等着我,他需要我。”回想当初的情景,吴衡觉得,有了第一次捐献,他有义务再去拉一把。

但家人却很担心两次捐献会不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吴衡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两次捐献的例子有不少,他把这些都发给家人看,最终,父母和妻子都同意了他的决定。

“第一次捐献比较紧张,一切都是未知。这次捐献轻松了很多,采集流程我已经烂熟于心了。”2019年11月7日,他躺在华山医院的病床上进行了二次捐献,经过了3小时的采集,85m l的淋巴细胞立刻就送往了患者所在医院,给了那位年轻患者第二次重生的希望。

从2005年至今,吴衡从事民政民生类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残障人士、弱势群体,总能给他带来很多感触和感悟,也让他更加坚定助人的信念。在吴衡的带动鼓舞下,他的妻子覃静和同学尹平、俞逸平也都成为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同行者们”越来越多。

如今,作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的吴衡,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基层工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样,作为居委会干部,尽管腿脚不方便,他70%的时间都是在外面奔波。对社区100多户困难户、独居老人等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朱行居委会原党总支书记,和他共事了4年多的老同事宋建中这样评价他。

“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老党员、老志愿者,比如几十年如一日清理社区黑广告的吴永昌,九十多岁了每年坚持捐赠特殊党费的方如泉,他们的一些精神感染着我,也让我觉得应该把这种温暖接力传承下去。”  吴衡这样说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综合 A03 “80后”残疾青年两度捐髓救人 2021-03-22 2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