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法治社会

男子“裸聊”后被逼贷款

不到3小时,他发了91个红包

本文字数:1522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一个微信群,忽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什么话也不说,一进群便开始发红包,其他人也什么都不问,只管收红包,透露着诡异的熟练和“默契”。

发红包的人叫小康(化名),如果放在几个小时前,他是万万想不到自己会遭遇这一切——原本以为会是一场“艳福”,没想到却是一场“惊吓”。而有一群抢红包的人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于日前被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一次“聊天”小伙损失十余万元

2020年8月的一天,小康在家中百无聊赖,忽然QQ上有人加他好友,对方自称是网络主播。“小哥哥,可以关注支持一下我嘛?”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只需扫码即可下载直播APP哦,很方便的!”

小康便下载了APP,随后他便发现这个APP可以获取他的通讯录。得知小康下载好后,对方立刻借故称换个账号再来跟他聊天。不一会儿,果然有个新的QQ号来加他。这回对方介绍了自己叫“娜娜”。聊天中,“娜娜”暗示要不要聊点刺激的,小康心领神会,“娜娜”便在视频中跳起了脱衣舞。

视频聊天很快结束,但对于小康来说,事情的后续发展却失控了。“小哥哥,要不要我把这个视频和截图发给你的亲友呢?”小康收到了“娜娜”发来的方才视频聊天的录屏以及截图,画面上一半是脱衣女子,一半是小康的头像,跟着她又发来小康手机通讯录的截图。“娜娜”露出了真面目,她说只要支付2000元,她就删除视频。

小康无奈答应了。“娜娜”发来一个微信群的二维码,小康扫码进了群,他发现群里已有5个人,但无人开口说话,群里一片寂静。小康按对方要求在群里发了2个1000元的红包,其他5人迅速领取了红包。

做完这一切后,“娜娜”告诉小康可以删除视频,但手机通讯录却是“另外的价格”。小康只好继续发红包,从下午1时许到下午4时许,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一共发了91个红包,每个红包1000元。期间,小康还收到“娜娜”发来的付款码,他也言听计从,先后转账5万余元。

第二天,娜娜称为防止小康报警,提出让他交“保障金”。小康又在3分钟内发出去14个红包。短短两天,小康便前后共发了105个红包,共十余万元。但对方仍是咄咄逼人,小康实在没钱了,只好报警。

小康其实没什么钱,大部分被骗的钱是他按对方的要求从各个平台贷的款。而在此案中,像小康一样陷入“裸聊”诈骗泥沼的全国各地的被害人至少14人。

想要“不劳而获”终是“折戟沉沙”

检察官介绍,被害人下载的那款APP可能包含木马或者病毒,当被害人下载之时,手机信息就已然成了对方的“囊中之物”。警方侦查之下发现,被害人损失的资金早已通过众多支付宝账号或银行账号化整为零。警方顺藤摸瓜,追查到了一群专门为犯罪分子洗钱走账的人。

胡某便是其中一个。2020年7月,胡某被堂哥拉进这个“行业”,后来,堂哥又介绍王某两兄弟作为他的“上家”。根据“前辈”的“传授”,胡某很快“上手”——建个微信群,一般是5人,然后就“静待”陌生人进群发红包,他们只需负责将红包收了就行,之后再将钱转给“上家”,便能轻松分得提成,偶尔再“贡献”一下自己的银行账号即可。至于陌生人为什么发红包,他们是不会管也不会问的。

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胡某还积极发展起“下线”,召集多个朋友、同学,组成小团伙。他们自然知道这些钱来路不正,但是这无本的买卖、轻松的工作内容、不菲的收入,加上“只是走个帐,我又没参与犯罪”的侥幸心理,还是让这些年轻人一头栽了进去。

他们频繁更换微信群,解散、再建新群、再解散、再建新群,如此反复,不知不觉中,他们转移的赃款也在“节节攀升”。2020年9月,胡某、程某等10余人落网。2021年2月9日,浦东检察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胡某等人提起公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社会 A05 不到3小时,他发了91个红包 2021-03-30 2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