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无序、超纲教学、收费混乱、虚假宣传、安全隐患……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种种乱象,直指监管。而监管对象分散、培训需求旺盛、涉及部门众多等因素,都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需要标本兼治,握指成拳,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有关部门和各地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但在一批不合规的机构被整顿、关停的同时,内容超前超标、虚假宣传、乱收费等现象仍屡禁不止。
按下葫芦浮起瓢
说起培训机构“卷钱跑路”,江苏省南京市的张女士气愤不已。2019年,她给女儿报名了一家自称“高端国际品牌”的培训机构,存了上万元的课时费。
“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就人去楼空了,电话打不通,人也找不到,1万多块钱打了水漂。”张女士感到困惑,“家长们维权艰难,听说和我有相同遭遇的家长还不少,培训市场到底怎么了?”
2018年8月,国办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各省区市也开始专项治理,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过程中,一些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甚至滋生出新的问题:一些培训机构从“地上”转为“地下”,明着被关停,实际上“改头换面”重新营业;一些培训机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具备教师资质;尽管三令五申,培训机构参与招生录取的现象仍然时隐时现……
“课外班的乱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目前,已然形成了由补习机构、线上教辅平台等相关群体组成的利益链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调研发现。
这样的现象需要引起警惕:一些在整改中“下马”的培训机构悄然转移到线上,提前学、超前教、虚假宣传、乱收费等现象也随之转移到线上。与线下培训相比,线上培训具有生源、师资分散的特点,既难于监管,也难于整治,很多地方尚未出台具体整治细则。
痼疾在标也在本
1月7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要想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把因果链搞清楚,把责任链理清楚。培训机构乱象之所以成为顽瘴痼疾,其监管难既难在“标”,也难在“本”。
从“标”上看,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既属于教育问题,又需要各部门综合治理,涉及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公安、应急管理、卫生、网信、文化等部门,“九龙治水”,职责交叉。整治过程中,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线下要求不达标,就转战线上;超前教学不允许,就“阳奉阴违”……
从“本”上看,校外培训是很多家庭的“刚需”。孩子需要补课,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不报培训机构怎么办?下午3点半放学,家长没有下班,不上“托管班”孩子谁来接?别的孩子都报班,自己的孩子不报,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过程中,甚至出现“家长打掩护、上课‘对暗号’、培训转‘地下’”的怪现象。
当前,校外培训市场上,不仅有大机构、小机构,更有很多“单师单科培训”,自由职业者、体育艺术特长人员、高校学生等都能成为老师,监管对象分散、数量多,也给规范化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教育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为全日制学校提供优质规范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学革新、课程研发、管理优化和课后服务等方面,在校内消化人民群众‘培优补差’的‘刚需’。”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
握指成拳解难题
“北京市已经研究出台相应的规范和引导。一方面是办学资质、办学标准以及疫情防控的要求;另一方面,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资质、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预付费资金、培训服务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监督,坚决堵住隐患。”前不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
培训机构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直接关系立德树人的成效。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对其在办学许可、登记、收费、广告宣传、安全、卫生乃至食品安全等方面严格监管,划出“红线”,明确“底线”。
在教育教学方面,亟须督促校外培训机构遵循教育规律。“我呼吁,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统一录入平台。”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说。
同时,亟须对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作出监管,不但要审核其资质,更要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各方面对其严格要求。
“治理的力量要注重统筹,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力争取得重大突破。”陈宝生强调。
“九龙治水”如何变成“握指成拳”?有专家建议,可以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大力推进。同时,需要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规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
“要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校内教育教学安排、管理服务要调整、要跟上,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陈宝生表示。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牛”校要带个好头
“应试教育催生应试培训,治标更要治本” “孩子学的是课本知识,可考的却是课外内容,不培训怎么办” “尽管明令禁止,但依然有部分公办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招生、掐尖、单独选拔,或者坚持分重点班、实验班,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催生了培训市场的火热”……校外培训乱象泛滥,如何监督整治成为大众切身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以“不是选好学生,而是培养好学生”的胸怀来做教育。抛弃“唯分数论”和 “升学论”的绩效观,用更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更长远的目光,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开展关注个体发展的教育。同时,不违规开设重点班、实验班,不对学生进行以分数为标准的差别对待,消除或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营造一个清朗、理性、积极的招生与人才培养环境。“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尽快实现理念的转变与提升,不仅需要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努力,更依赖于广大优质公立学校的积极引导,不应自觉不自觉地与校外培训形成互动配合。
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优质公立学校具备优秀的师资储备和先进的教学能力,要进一步挖潜和提升教研与教学水平。一方面,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重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升,摒弃鼓励刷题、教授套路的课堂训练;另一方面,在先进技术手段的助力下,实现对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和作业布置,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于“因材施教”、个性化服务的旺盛需求。
此外,引导家长不盲从、不焦虑,更重要的是抓住评价这个“牛鼻子”,从“指挥棒”入手,优化评价体系。尽快实现从对考试分数的单一评价向综合素质评价转变,从只看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过程性评价转变,从只看重高分考生,到尊重和肯定每一个有特长的孩子转变,真正营造一个鼓励多元发展、全面成长成才的氛围,以学校为突破口,向家长、家庭、社会释放理性的教育观、成才观。
对于各地主管部门来说,也要真正建立起“绿色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高分率来考核学校和校长,为广大公立学校,特别是为优质名校,减压力、卸包袱,为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提供基石。
不再唯升学率是瞻,不再紧盯竞赛、高分看,或许,对于那些名校、牛校而言,会一时淡去头上的“光环”,但从长远看,一定会更增加踏踏实实做教育、做好教育、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教育的底气和勇气。
(据人民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