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说世态,道炎凉

本文字数:1464

  □刘鸿儒

好文章,似品茶,回味无穷。如读《我的叔叔于勒》,令人浮想联翩!

不必多重复大家都熟知的情节了,但头脑中总出现这个细节:每到周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只要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父亲总说他那句永不重复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真是望眼欲穿!为啥呢?

由于父亲的弟弟于勒当初行为不端,挥霍财产,家人把他送上去美洲的海船,后来据说于勒发了大财。

菲利普一家家境拮据,把希望寄托在弟弟于勒身上。但一次去海岛旅行时,在船上发现了于勒:他衣冠褴褛,狼狈不堪,靠卖牡蛎为生。菲利普夫妇态度180度大转变,避开弟弟,换乘其他海船回家。

从盼望到厌弃,把不顾亲情骨肉,只认金钱利益的世态炎凉描写得淋漓尽致!

世态炎凉,只有外国有吗?非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大家熟知《前倨后恭》的故事: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开始没有成功,破衣烂衫,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中,家人都不理他,十分尴尬。他决心发奋读书,“锥刺股”。几年后苏秦又出游,取得诸国信任。待他佩六国相印回家时,父母拄杖到三十里外迎接,妻子不敢正视,嫂子“蛇行匍匐,四拜跪谢”。苏秦仰天长叹:“嗟乎!贫穷见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权位富贵,盖不可悠乎哉!”

穷在闹市无人访,富在深山有远亲!

对于世态炎凉,季羡林先生发现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然也!

我年逾古稀,一生坎坷。经历了下层艰辛,尝尽了世态炎凉!仅举一例:多年前,一小学教师到我家“求教”,他想当宣传干事,领导叫他写篇调查报告。他拿给我看,这很像考卷,成败在此一举。于是我帮他修改润色到深夜,后来他真当了干事,开会时扛着摄像机,笑着和我打招呼,我为他高兴。第二年再见到他,胖了些,举止矜持多了,一打听,升了。待到第三年相遇,他西装革履,一脸高傲,迎面而来,插肩而过,仿佛不认识我一般!又高升了。

这很像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的巡警,处理一条咬人的狗,态度因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这“看人下菜碟”式的待人方式虽普遍存在,但也有例外。因爱文学爬格子,一次给名杂文家陈凤踂先生去信请教。给名人去信一般很难收到复信的,但陈先生很快回信,并寄来大作,郑重签名盖章。在先生帮助下,走上杂文写作道路。须知,陈凤踂老师退休前是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杂文学会会长。而我乃一介农工,地位、学识相差悬殊。人之交往,和处世一样,都是趋利避害的,说白了,就是对方能给予我啥?以利相交也!有句话:别怨人家不理你,要恨自己没出息!出息者,能力、业绩、地位也!

后来,我退休返乡,在哈市换车,想见见这位笔交很久,未曾谋面的师友。妻嘴一撇:“文人,嘴说的好听!”但一通话,来车接了。安排食宿,诸位文友欢聚一堂,把酒论文,其乐融融!

“人穷莫入众,位卑勿求人。”陈先生原来一忠厚长者,无半点“高干”架子,这使我对世态炎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是所有人都“看人下菜碟”。

“孔老先生说过:‘毋友不如己者。’其实这样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多的很。”  (鲁迅《杂忆》)圣人之言,未必经典。假如大家都这样去做,你找比你强的,他找比他强的,世界上哪有朋友?我想,“不耻下交”才好,患难之中见真情。

杂文圈中也有此种人,如名家汪金友老师,他不嫌弃我一小作者,热情推介,积极撰文介绍,令人难忘!

接人待物,有仰视、俯视、平视三种,我喜欢平视。袁成兰老师说的好:“见了大人我不小,见了小人我不大。”斯言是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说世态,道炎凉 2021-04-06 2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