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谒胡万春墓

本文字数:1249

  □沈栖

浙江有个最大的湖,位列宁波之东,承纳钱埭之水,故称“东钱湖”。元人袁士元诗云:“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也许是山水清幽的自然环境,也许是叶落归根的故土情怀,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的墓就坐落在东钱湖畔的“象坎山庄”。

“象坎山庄”是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式公墓,据当地人说,鄞县(今为宁波市鄞州区)象坎村人大多安息于此,即使闯荡在外的鄞县故人也往往会重返故土,长年与家乡的山水为伴。胡万春即是一例。

我与胡万春是同乡。在日前祭祀先人时,我不期而然地发现了胡万春的墓,驻足凝视,心绪连翩。

胡万春的墓列于“象坎山庄”中部干道的左侧,相比左邻右舍,它称得上是“豪华”的了:松柏环绕,石栏界地,硕大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父胡万春之墓”六个大字,字的上端镶有一幅墓主身着西装、戴着眼镜、面慈目秀的遗照,墓穴前设有一石桌、四石凳,尤其是那块兀立于墓地左端的介绍墓主生平的碑文,洋洋洒洒七八百字,还配有一张胡万春灯下窗前写作的瓷照,更是与众不同。胡万春仙逝于1998年,2001年移葬于此。

我素来仰慕这位工人作家,甚至可以说,是读着他的作品成长的。我识文断字后,读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便是《骨肉》,至今还能忆及旧社会那个工人家庭家破人亡、骨肉分离的悲惨情景。胡万春属于上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工人作家队伍中的翘楚,多以描写产业工人的劳动与生活而活跃文坛。文化圈子里的人都说胡万春对生活有激情,健谈,也善于讲故事,我想,他之所以由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作家,绝非偶然。虽说他的早期作品所描写的城市底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观念之下,人和事不免存有简单化、概念化之虞,但它们依然以人间常情打动了我,打动了众多的读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是胡万春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短篇小说《一点红在高空中》受茅盾赞誉:“这是抒情诗,也是风景画”;1964年,在全国优秀话剧创作及演出授奖大会上,胡万春独占鳌头,竟有两部多幕剧获奖(根据他的中篇小说《家庭问题》改编的《一家人》和中篇小说《内部问题》改编的《激流勇进》)。我曾读过胡万春写于1983年的自传体长篇《苦海小舟》,也完全赞同将其编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丛书的主编王安忆所言:“我们可以在《苦海小舟》中找到《过年》和《骨肉》的故事轮廓,就像是这两篇小说的素材,显露出感性的面目,过去的生活这一回以私人经验的性质进入胡万春的创作,不期然地,展现出更宽广的社会场景。”

我有幸与胡万春谋面一回。那是1989年底,他在凯旋路武夷路交口处开设了一家书店。我参与编写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辞典》一书出版,经上海作家协会引荐,我贸然登门希望能帮助推销一些。他热情接待了我,还一口允诺包销100本。当时,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感谢他!一面之缘,难以忘怀。

胡万春的墓前,鲜花簇拥,供品繁多,炷香缕缕清烟萦绕,想见他的眷属或“粉丝”刚祭扫过。

我深情地注视着这位著名工人作家的遗像,默默地说:您在上海奋斗了半个世纪,上海人民永远铭记着您的英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谒胡万春墓 2021-04-12 2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