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父亲意外离世 他情绪崩溃

一场在大墙里进行的“心理救援”

本文字数:3324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在上海市青浦监狱服刑的胡凯(化名)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体会到了这种后悔与愧疚,只要一想到父亲的离世,他就觉得是自己的错……胡凯吃不下睡不好,常常叹气,他的异常表现引起了监狱民警的注意。

去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老家在湖北的胡凯紧张焦虑的情绪更甚。在父亲离世、担心家人的双重“压力”下,胡凯的服刑改造能否回到正轨?青浦监狱的民警是这样做的……

因父亲意外去世情绪崩溃

80后的胡凯正值壮年,本该挑起家中责任的他却因为贩卖毒品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青浦监狱服刑已有7年了。服刑改造表现一直较为稳定的他在去年出现了极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在行为、认知方面都出现了不良反应,胡凯怎么了?

监狱民警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分析,导致胡凯异常表现的最直接原因是,胡凯的父亲意外去世了。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胡凯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接受父亲去世的事实,他甚至觉得父亲去世都是因为他。

与胡凯个别谈话的过程中,民警了解到,胡凯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对父亲很崇敬。小时候由于家里比较穷,是父亲在外辛苦打工维持整个家的生活。从胡凯有印象开始,父亲就一直告诉他做人要有责任感,虽然父亲对他的教育严格,但胡凯知道,那也是父亲对他的期望。

然而,胡凯辜负了父亲的期待,他犯罪入狱,给整个家庭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最让胡凯自责的是,父亲是给他缴纳罚金后出意外身亡的。他还记得接见时,父亲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我最后能为你做的事了,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胡凯觉得,正是因为自己犯罪才会发生这一系列的事,也最终导致了父亲的去世,“是我害死了我父亲。”胡凯无法原谅自己。

就在胡凯陷入对父亲的愧疚感中难以抽离时,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胡凯的老家作为疫情重灾区面临着严峻考验。得知消息的胡凯变得更为敏感,他担心家人的安危,生怕灾难又降临到家人身上,而他却在大墙里无法为家人分担……

哀伤是人类最常见的情感,在失去至亲后,大多数人会在事件最初的一段时间体验到强烈的哀伤情绪,他们感受到极度的悲哀、失眠、肠胃功能紊乱、回避、情绪波动等,这都是哀伤带来的正常反应。正常的哀伤反应随着时间会逐渐减轻,但是病理性的哀伤反应则不会减轻,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对生理、心理和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巨大的损伤。

民警分析,胡凯的哀伤反应虽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但是依然没有减轻,对他的日常改造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征得胡凯的同意后,民警带他到监狱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了咨询。

经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试显示:胡凯属于高度焦虑、中度抑郁。综合胡凯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民警将胡凯的情况定义为:病理性的哀伤,同时存在着自杀风险。

心理咨询中倾吐愧疚与自责

哀伤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混合着悲伤、愧疚、愤怒、拒绝承认事实等一系列的反应。而作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在狱内缺少家人朋友陪伴,内心痛苦无人倾诉,大多时候是独自面对痛苦。咨询师对胡凯的心理矫治难点进行了评估。

在面对亲人非正常死亡时,当事人一般会难以接受事实,产生“如果我当初做了什么事,或许他就不会死”的想法,并且容易联系到许多以往生活中自己所犯的过错,从而更加觉得自己对不起亲人,让自己陷入到内疚的情绪漩涡当中。胡凯就是这样,他不断重复的念头就是:假如自己不犯罪,父亲就肯定不会去世。他认为父亲的死亡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陷入了深深的负罪感中,无法自拔。

胡凯在咨询中经常提到自己以前性格外向,但现在变得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想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其实是一种社交回避的表现。社交回避是一种封闭心理的体现,亲人离去会导致当事人将原本投注于外部的情感无处投放而收回,出现强烈的挫败感,将所有负面情绪都聚集于自己身上,最终造成当事人的心理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胡凯因为对父亲的死亡感到自责,内心深处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服刑改造生活中没有太多人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胡凯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流内心的想法。

胡凯在谈话中还传递出强烈的抑郁情绪和轻生的念头,必须要对胡凯进行哀伤辅导,制止他做出过激的行为。

所谓哀伤辅导,是指为遭受失落痛苦的人提供的心理服务,哀伤辅导可以减轻哀伤者精神层面的情绪负荷,协助他们适应失落之后的外在环境,并促进哀伤者重新建立自我和社会关系。

在哀伤辅导开始之前,咨询师对胡凯进行了危机评估,重点对他进行了自杀风险评估。在确定胡凯自杀的风险较低后,咨询师为他制定了辅导方案。希望首先与胡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胡凯释放压抑的情绪,关注并控制他的危机风险等级。在辅导过程中改变胡凯对父亲意外去世事件中不合理的认知,通过认知的调整减轻他的过度内疚感和负罪感。最终达到与父亲真正“告别”,不再沉溺于过去痛苦经历中,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正常服刑改造,继续生活的目标。

带着对父亲的爱和内疚活下去

咨询师对胡凯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哀伤辅导。

第一阶段,咨询师为胡凯建立了良好的咨询环境,提供表达哀伤的环境。

在起初几次咨询过程中,胡凯讲到了疫情对自己家人的影响,最后才谈到父亲的事情。当时胡凯无法抑制悲伤的情绪,眼泪不断地流下来,表达着自己的内疚的情绪。咨询师给了胡凯充分释放悲伤的机会,鼓励他表达情绪以及真实的想法,通过共情、具体化、追问了解胡凯父亲的去世对他的影响。

一番情绪释放后,胡凯逐渐恢复平静,他也告诉咨询师,过去一段时间,他其实一直在回避父亲去世这件事带来的痛苦,而疫情的发生让他不得不正面思考父亲去世对家人产生的影响,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父亲去世,感到悲伤,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事也会和你有类似的反应。”随着胡凯一点点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咨询师及时回应并适时给予引导,“但是我们不能一直沉溺在悲伤的情绪里,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带着逝者的期盼更好地生活。”

在得到胡凯的信任,并愿意向咨询师吐露内心感受后,咨询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辅导,他继续鼓励胡凯表达因父亲去世而出现的各种情绪感受,帮助他找到情绪的平衡点。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利用“空椅子”技术来实现情绪的宣泄。

咨询师让胡凯想象椅子上坐着的是父亲,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对父亲说出来。面对着“父亲”,胡凯不断释放内心的情绪压力,将自己对父亲的内疚和负罪感不断倾诉。而在这番倾吐后,胡凯又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扮演父亲,想象会对自己说什么、表达什么。“父亲如果还在一定会让我好好服刑,以后好好生活,会说他等着我回家……”胡凯知道父亲对他的爱和期盼,而这也是咨询师希望胡凯通过“空椅子”对话感受到的,能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去思考未来,寻找过去与未来的平衡点,不要过度沉溺于亲人离开的事实而酿成另一个悲剧。

而哀伤辅导的第三阶段,便是帮胡凯探索如何适应现实环境,建立新的自我。

咨询师认为胡凯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认知偏差,将父亲的死亡过度归因,让他的情绪、认知都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心理失衡。为了让胡凯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也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咨询师通过一个“告别”仪式让胡凯挥别过往,接受现实,找回正常服刑改造的状态。

经过近半年的心理矫治,胡凯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好转,焦虑和抑郁的症状都有所改善,并且对于父亲的死能够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虽然胡凯仍然记挂着父亲,但他已经明白自己该做的不是沉溺过去,而是向前看,他告诉咨询师,“这辈子要带着对父亲的爱和内疚活下去。”对服刑改造,胡凯也没有了之前那样的纠结,他清楚明白,只有好好服刑,彻底悔悟改过才可以拥有新生,以后才有机会更好地照顾家人,而这也一定是父亲的希望。

个案解析

哀伤辅导与其他的心理咨询存在区别,哀伤辅导的首要目标是接受失去的现实以及带来的结果,帮助来访者在生活中为哀伤找到一席之地,带着哀伤去生活。在胡凯的个案中,咨询师首先引导胡凯接受父亲去世的客观事实,从而去协助他适应这样的改变,同时帮助胡凯找到未来生活的目标与意义。

联系监狱的实际情况,类似的胡凯的情况有很多,这些服刑人员大多处在无人理解的状态,独自面对丧失的痛苦,因此还是要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度过这段痛苦的经历,让他们能够顺利接受改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一场在大墙里进行的“心理救援” 2021-04-16 2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