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最近在看一部根据漫画改编的电视剧,男女主角、配角都是颇有网络人气和流量的小生、小花,漫画原著也很有人气基础。追了几集,虽然剧情也有bug,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个人感觉还算是演技颜值双在线、剧情发展较有逻辑的作品。可是偶尔在微博上看到的“评论”却和我的观点大相径庭,不是说女主妆发丑,就是觉得男女主年龄差距大没有CP感,再不然就是抨击剧中用漫画镜头替代一些真实场景……一连刷到几条文案相同的内容,再仔细一看他们的ID,瞬间懂了——营销号。对于这样明显买来的“差评”,粉丝自然是全力反击,也有一些夸作品、演技的营销号随之出现,互相battle……
不禁想到前一阵关于“电视剧控评是否合法”的话题。有网友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官方网站留言反映称,某些电视剧只留好评,网友发的观点不同的评价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删除。不久,官方回应称,该情况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有粉丝觉得冤枉,称之所以会“控评”是因为有“对手”会故意给作品打低分、写差评,攻击出演作品的艺人,“控评”是无奈为之。可很快又有其他网友爆料称,这种“拉架” “引战”的操作都是作品营销团队故意为之,目的就是通过炒作增加作品热度……
到底是对手打压、忠心护主,还是营销手段,其中的各种套路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觉得有点悲哀。有人本想通过网上评论、评分节约一点时间精力,避开烂剧的坑,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不料却生生陷入了一场“宫斗”;有人被各种评论带得怀疑自己的审美,有时想写些对作品的真情实感,还会有不知哪来的“粉丝”找上门……看个影视剧而已,居然被评论“绑架”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对作品也一定会有不同的评价,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才是正常的,也才可以促使作品制作方、作品参与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粉丝通过“控评”来保持作品口碑,和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呢?最终不过只是一个群体的狂欢罢了,无法给他们喜欢的艺人带来更多进步。
而通过买差评、恶意营销打压或炒作作品的做法更是无益于影视剧行业的发展。对于这些行为,主管部门应该想办法出手了,不要让不正当竞争手段成为常见的套路,混乱了市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