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文萃

孩子厌学失眠沉迷网游,其实都是“心病”

本文字数:4052

资料图片

  17岁的晗晗已因抑郁症休学两年。原本今年6月参加高考的她,不得不将这一重要时刻一推再推。家人想不通,一直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何会患上抑郁症?

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这些孩子有的厌学失眠、身体出现种种不适,有的沉迷网络世界逃避现实,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天50个专家号,一大半属于中重度以上抑郁症

“深陷旋涡无法自拔”“无聊无趣”,身患抑郁症的晗晗感觉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压制,让她无法静心学习、难以入睡、不想吃饭……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困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哲每天接诊30个病人,其中近一半是12至18周岁的患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儿童精神心理亚专科门诊,负责人曹晓华介绍,他们的门诊量在医院排名靠前,“一位专家一天50个号,都能约满”。就诊的孩子中,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居多,问题主要为抑郁和焦虑,其中一小半达不到疾病的程度,属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但有一多半需要吃药,属于中重度以上抑郁症。

疫情更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儿童青少年自杀案例屡被报道。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2020年疫情期间以及复学后,全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出现了中小学生自杀率较大幅度上升现象,青少年厌学、自我伤害呈现恶化趋势。

尽管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危机并未就此消除。“今年前来问诊的病人特别多,中小学生占很大部分,10个问诊的孩子中,有2到3个有自残行为。”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康延海说。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永柏教授说,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更多表现的是躯体化症状,是“无声的抵抗”,“比如孩子很少笑了,和同学往来不密切了,不爱上学和吃饭,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下降,这些都表明孩子的情绪出问题了。”

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名高一女生,平时她学习成绩中上等,补课频繁,周六补三门、周日补三门,一周没有一天休息,睡眠严重不足,后来开始沉迷手机游戏,不出门也不愿上学,随着情况恶化,逐渐出现割腕、捂被大叫、钻床下等行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及其团队研究发现,疫情期间,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群中,青少年人数增加了2%。

记者在海南省安宁医院见到一名学生患者,他正在母亲的陪伴下住院治疗,病因是沉迷手机游戏,出现攻击行为。他的母亲表示,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自从迷恋上手机游戏后就不可自拔,每天放学回家就找家长要手机,熬夜玩手机是常事,不给手机就情绪失控,甚至动手打人。

“我要一个香蕉,你却给我一筐苹果”

“你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晗晗多次向父母发出这样的呐喊。她认为自己患病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习的压力,而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则是造成她性格特点的主因之一。

因为爸妈工作原因,晗晗小学上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那时每周二和周末回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向爸妈求助,他们往往是在隔了很久才得知发生了什么事。慢慢地,我养成了凡事不跟他们讲的习惯,养成了讨好型人格,特别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咨询过两年专家门诊,在网上看过大量心理问题分析文章的晗晗,颇为平静地分析着自己的病情。

多数受访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大,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钟慧说,家庭是一个人的后盾和缓冲区。但现在一些家庭支持系统薄弱,孩子出现问题时,在家里得不到温暖。

安徽一名五年级的小女孩给妈妈发短信:“妈妈对不起,来世再做你的女儿”,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悲剧发生。后来经过医生和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父母离异,自己和妈妈生活,每天睡在漆黑的小房子里,母亲忙于做生意,父亲不管孩子,父母经常因为抚养费争吵,妈妈指示孩子去要抚养费。孩子觉得自己被嫌弃,从父母身上得不到一点点爱的滋养。

而“以爱为名的伤害”则更普遍。一些父母在为孩子好的过程中,强加了自己的意愿,以牺牲孩子的感受,来完成某件事情。比如一些孩子厌学,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父母还是为自己。

16岁的小慧感觉,自己从出生开始,人生就被父母规划好了。“上哪个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什么乐器,甚至穿什么衣服都是他们决定的。”小慧说,“父母根本不理解我,我想要一个香蕉,他们却给我一筐苹果。”

康延海说,社会对人的要求高了、标准高了,压力自动产生,全民表现出一种“很累”的状态,一部分人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得焦虑,与孩子沟通时也在传导压力,家长好好坐下来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在变少,没时间也不懂得把身段放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

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也使得一些孩子承压能力较低,一遇到问题便做出极端行为。

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吴九君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丰富,成长环境比较顺利,从小经历的挫折比较少,被保护得太好。而且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分数,只要学习成绩好,生活中的困难都由父母代办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的机会,剥夺了他们接受挫折训练的机会,长大了这种能力就很难去生成。

“所有的生命价值都围绕着学习”

近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时。

小学一年级的圆圆就读于一所省会城市公认的好小学,但每天重重的书包、繁重的作业让她叫苦不迭。“比如语文作业,每天必做的是半小时阅读、背一首古诗,要在App或微信群上打卡,每天学了课文,要写一页练习册,把明天学的课文预习一遍,把学校自制的预习单写一遍……”回家后吃口饭就写作业,但全部完成也要晚上10点半了。

在课业压力下,一些青少年不堪重负最终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我努力的动力没有了,我又不甘于失败”“我拼学习的能力没有了,一看书就想吐,每次考试都落后,我不甘心又没办法,所以我要走了”……一位初中年级的抑郁症患者说。

朱永新等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休息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些学校片面强调升学考试科目,考试、排名过多,导致同学间非理性竞争;社会压力普遍较大,父母焦虑,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精英阶层的机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一定程度上正是社会心理危机的折射与浓缩。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方双虎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被看见,人生的价值在于被需要。而现在,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所有的生命价值都围绕着学习,学习成绩不好便被打上失败的标签,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却并不被看到。

这也是一些孩子逃学厌学、游戏成瘾的症结所在。“为啥打游戏,因为我学习不好,老师都不瞅我一眼,同学们不跟我好。但我打游戏很好,还能给别人装备,在里面我就是英雄,游戏结束还能重来。”一名高一男生这样说。

预防孩子心理问题专家给出四条建议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与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抗挫折能力弱、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关。”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心理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安医院心理专家张静怡说,这些问题非常容易被家长忽略,进而造成孩子眼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育儿这条路上,家长要通过各种平台以及公益讲座、书籍等,多多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

“前来就诊的有些厌学的孩子,来自于高知家庭或者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高学历不代表就是合格的父母,也不代表不需要学习如何科学陪伴教育孩子。”张静怡说,在社会上能胜任一个单位的领导,回家未必能管得了一个孩子,做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

育儿先育己,如何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专家给出四条妙计。

1.家长要经营好夫妻关系,有良好的沟通方法,不用情绪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温暖的家是孩子情绪稳定的基础。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八年级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事情排在首位的是“有温暖的家”,学生占比远高于“有钱”  “有社会地位”  “有权力”,反映了孩子对家庭的重视和对温暖家庭的期望。温暖的家代表了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充足有力的家庭支持、接纳互信的家庭氛围,它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父母是孩子的人生榜样,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观察榜样的言行并模仿是人们间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孩子更是如此,众多研究表明,榜样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3.家长看重的不等于孩子想要的,若两者错位,容易拉开亲子间的距离,甚至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

张静怡介绍,一位就诊的10岁孩子描述其中一个场景:父母一直不允许家里养宠物,自己考完试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去宠物市场看看小动物,但父母觉得没意思,也认为孩子复习很辛苦,便带他去吃大餐玩电玩,孩子不开心。

张静怡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有自主的需要,比如家长说要向东,孩子偏要向西,这其实是孩子健康的发展。孩子有胜任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家长要及时关注并尊重,避免出现“错位的爱”。

4.尊重是建立任何关系的前提,尊重孩子是家长儿童观的自然反映。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意味着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先评判孩子想法的对错,意味着不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意味着和孩子交流时有尊重的姿态,有温暖支持的视线接触,认真地倾听和回复,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育儿路上,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得到正规的操作上的培训。”张静怡说,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输入,而是一个调试的过程,要学习、练习多次后内化为自己自动化的模式,希望社会各界能提供更多平台,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培训,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家长也可以在各类家庭教育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而不是躲避。(来源:新华每日电讯、银川晚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文萃 B07 孩子厌学失眠沉迷网游,其实都是“心病” 2021-04-16 2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