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

——记江南造船厂专项总监张国新

本文字数:1644

  □见习记者  翟梦丽

53年的造船史,35年的军工史。从车床工人起步,做到首席专家。如今已71岁的张国新仍在为深蓝的大海奉献光与热。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项总监的他,一辈子只做了造船这一件事,把全部的激情凝聚在海装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

进江南造船厂53年,自1986年开始进行军工建设,迄今有35年。谈及过往的峥嵘岁月,张国兴用“非常幸运”4个字来概括。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海军装备的大发展。“从战术装备到战略装备,从研仿为主到自主研发,由近海走到蓝海再驶向深海。”讲起几十年来中国海军装备的转变,张国新充满了自豪,而在这长足发展的进程中,张国新和江南造船,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将舰船由设计图纸变为实物,就是总建造师的职责。百万零件,适航试验,张国新形容总建造师为项目大管家。

他承接的第一个专项工程高新产品是第一代现代化驱逐舰112舰,当年年仅36岁的张国新担任副总建造师,由此开始了他的军工生涯。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建造,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有没有一个更科学更高效的办法,对江南造船和张国新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没有经验怎么办?两本又厚又大的《舰船概论》成了张国新的红宝书,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外语优势让他更易吃透设备的主要技术资料。张国新意识到,以前所采用的平面建造方法不切合江南造船的实际生产状况,如把传统的塔式建造改为“二岛”立体建造工艺,尽管技术难度很大,但凭江南深厚的技术底蕴,经过努力,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在他的极力推进下,总段建造方案用在112舰首舰上,最终取得了成功。

用心血铸就“中华第一舰”

船造好了,试航又有了新的挑战。参加试航的单位有122个,1200余人,历时116天,空中的飞机、水上的军舰、水下的潜艇,这样多兵种立体交叉演习,如此大的规模,在我国水面舰艇海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适航试验相当于小军演!”张国新从没经历过带兵打仗,却要当好“海战演习”的指挥官。168份武器系统信息填满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白天上班工作,他就在晚上研究试航计划。夜深了,他还在纸上不停地写着,画着。半个月的日日夜夜之后,一份完整又具有军事效益的试航计划圆满的交到了试航指挥部领导的手中。

1996年初春,台湾海峡,一场三军演习正在展开。演习开始,随着一声令下,海面上顿时如蛟龙翻滚,万马奔腾,无论是火炮射击,还是导弹齐射,112舰全部命中,海军首长高度评价112舰“创造了海军装备史奇迹”。随后,该产品又完成了我国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

112舰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华第一舰”。张国新个人也因为该舰的研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最为紧迫的时候,张国新的母亲患病住院,早晨7点进厂,晚上8点出厂后立即赶往医院陪护母亲成了那段时间张国新的固定时间表。然而母亲最终也没能看到他造的舰船,讲起这件事,张国新哽咽了。在那么艰难的时刻究竟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来呢?“现在想想,我的动力就是我的入党宣言。”张国新动情地说。

造船梦  军工梦  江南梦

张国新有3个梦想。当初走进江南选船让他圆了造船梦;在船厂26年担任一型四代舰的总建造师,让他圆了军工梦;第三个梦想就是圆江南造船人的梦想。他提出了一个海军装备建设的战略性设想:就是“打造能够满足50年内海军装备需求的造船基地”,并为此努力实践着。

如今,年逾七十的张国新继续在一线奋斗。中国船舶集团江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刁佳生和张国新共事多年,“创新”是他对张国新最大的印象。谈话中,他们又就当下的工作讨论起来,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张国新不把年龄放在心上,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我们当下要把现代技术和建造技术有机融合,让造船从粗放走到精细。”对年轻人来说,张国新总是那个提出新点子新想法的领路者,提出问题,引领方向,这位老专家将自己的学习形容为条件反射:“必须要学要进步,造船要对国家负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 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 2021-04-19 2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