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旭凡
清晨6点,天刚擦亮,46岁的孙济荣迎着曙光从上海市区的家中出发,驶上上海长江大桥,和对面车道前往市区的车流背道而驰。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孙济荣到达了目的地——上海市崇明区司法局第二矫正中心,这里是他工作了近7年的地方。
孙济荣曾在区司法局做过社工,也在戒毒局当过戒毒干警,2014年,他被选派到崇明区司法局担任社区矫正选派民警,自此便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多年来,孙济荣的工作场所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始终坚持用真心靠拢一位位迷途者的态度,就如灯塔般为他们指点迷津。
迷途的羔羊
“你还这么小,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地说,为什么非要用拳头去打人呢?”
“她说了我男朋友的坏话,我凭什么不能打她!”
一张稚嫩的脸颊下却充满凶狠的神态,很难相信眼前这个看似娇弱的未成年女孩因寻衅滋事触犯了刑法。面对法院的判决,她不服气,认为自己是在“以暴制暴”。在进入社区矫正后她也丝毫没有悔罪意识,仍然我行我素。
女孩名叫洋洋(化名),是孙济荣来到崇明后的一位矫正对象。面对她桀骜不驯、毫不在意的态度,孙济荣知道,洋洋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知错,如何能改正?孙济荣首先从这方面下起了工夫。
“用拳头说话,靠刀子称霸的做法,终究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孙济荣一遍又一遍地给洋洋阐明了她触犯刑法的原因,分析了她的做法给他人、家庭造成的危害。没有严厉的呵责,也没有烦人的絮叨,孙济荣只是娓娓道来地分析,因为不懂法而闯祸的女孩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在交流中,洋洋逐渐接纳了这位和善的老大哥,孙济荣也窥得了这个涉世未深女孩背后的故事。原来,洋洋的身世很是坎坷,5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又患有重度智障,她从小就跟着外公一起生活。
小时候,洋洋的成绩很好,上了初中后她希望走出农村,然而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年长的外公也说不上话,正处青春期的洋洋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人群,不谙世事的她犹如迷途的羔羊,从学校辍学,到社会上闯荡,最终酿成了苦果。
“社区矫正不等于无罪,你还很年轻,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好好学习,接受改造,走好未来的路。”孙济荣一次次的家访,一遍遍的叮嘱让洋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情,看着他充满期待的眼神,洋洋也吐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我想读书”。
曾经骄横跋扈的洋洋说出了这样的话,很多人都只是姑妄听之,孙济荣却认真地记在了心里。几经辗转,孙济荣为洋洋联系到了一所民办大专院校,但另一个问题摆在了眼前——学费怎么解决?
洋洋的外公仅靠低保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今这笔不小的学费更会让这个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想到求学心切的女孩,孙济荣几番打听找到了一位热心公益的女企业家,对方愿意帮助洋洋实现上学的愿望。
洋洋终于重返校园,孙济荣还多次以亲戚的身份前去探望,节假日回到崇明时,孙济荣还会悉心帮她补习。后来,洋洋主动报考了复旦大学行政管理本科(自考)专业,现如今她已经完成了学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现在,洋洋仍然会主动和孙济荣分享近况,最近她正在备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孙济荣听了也十分开心,一位曾经迷途的“羔羊”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作为矫正民警,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也要帮助矫正对象建立起自信,从心理、法律、生活上给予点点滴滴的帮助,有时候可能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绝望与重生
沙盘上,一座用细沙堆成的光秃秃的小山上,站立着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女孩,而沙盘旁,是面容憔悴的矫正对象珍珍(化名)。当孙济荣让她摆出自己心中未来生活的场景时,珍珍在沙盘上摆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沙盘游戏其实是一种心理映射术,通过无意识地接触、摆弄,演绎出的画面可以窥探当事人的内心状态,在珍珍的沙盘上,孙济荣看到了一个悲惨的形象,也感受到了她深陷困境的无助与低落。
一年前,珍珍受“同学”邀请前往外地旅游,途中邂逅了一名男子。聚散有时,两人分别之际,珍珍从男子的信用卡中取走了一笔钱。男子报警后珍珍被警方拘留,最终因盗窃罪被判缓刑。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羁押期间的珍珍丢了工作,原本谈婚论嫁的男友也与她解除了婚约,家中为她的官司花光了积蓄。多重打击下,珍珍一蹶不振,邻里乡亲的目光在她看来有如针尖一般刺在身上,自卑、抑郁、焦虑围绕着她。
这名深陷阴影中无法自拔的年轻女子让孙济荣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决不能让珍珍在绝望中“溺亡”,孙济荣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提供帮助。
通过“认识疗法”,孙济荣对珍珍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剖析,让她知道法院判决的依据。“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些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你要相信大家都会帮你渡过难关。”孙济荣不断地稳定着珍珍的情绪,为珍珍建立起合理的认知信念。
通过“行为疗法”,孙济荣协调了志愿者、工青妇等社会力量,为珍珍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组织互助活动,释放她心中的不良情绪,珍珍也坦言自己想开了很多。
通过“家庭疗法”,孙济荣和矫正小组的成员定期来到珍珍家中,与珍珍的父母促膝长谈,也劝说珍珍主动承担责任,原本失调的家庭逐步又恢复了和谐。
这一系列的措施让珍珍的情绪逐步得到好转,欢声笑语又重新回到了这个90后女孩的脸上。但是,孙济荣明白,找到一份工作回归社会才能让珍珍的生活真正步入正轨,而屡屡碰壁的败兴而归让珍珍吃足了“闭门羹”。
孙济荣一边积极地联系就业部门,为珍珍提供多领域的就业培训,学习各种技艺,另一边四处奔走,希望能帮助珍珍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在这时,一名曾经的矫正对象老周(化名)找到了他。
老周是当地的一名民营企业家,早年因为经济问题被判刑后接受社区矫正。孙济荣在和老周的交往中发现他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于是因势利导地启发老周投身公益事业。看到孙济荣在帮珍珍找工作,老周主动抛出了橄榄枝,邀请珍珍来自己的公司上班。
现如今,珍珍已熟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但当生活中遇到疑惑时,她还是会习惯性地找到孙济荣,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而另一边,老周的企业与陈家镇司法所签订了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协议书,通过“恢复性司法”,孙济荣让这位带有“犯罪标签”的企业经营者通过为具有同样身份的就业困难者提供就业岗位来赎罪和补偿社会,修复社会关系,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企业发展和自我价值。
为了能够汇聚更大的力量更好地解决一起起棘手的案件,2020年,孙济荣探索并建立了“孙警官工作室”,一支由选派民警、心理咨询师、资深社工、专职干部在内的6人团队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疏导改进了一起起社区矫正难点案件。此外,“孙警官工作室”还组建了十余人的专家志愿者团队,为矫正对象涉及法律、社会、心理的种种“疑难杂症”提供方案建议。
多年的社区矫正工作,让孙济荣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六步工作法”,即“明情况、找症结、开方子、求反馈、纠偏差、促实效”十八字诀,同时,他还将自己经手的成功案例付梓成书,用于为更多年轻矫正民警提供思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在孙济荣看来,社区矫正对象是他的“特殊工作伙伴”,虽然曾经犯错,但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身为社区矫正民警,就需要从中挖掘美好,克服丑陋,只有真心才能换得真心,只有理解与帮助才能帮助悬崖勒马、浪子回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