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哲学与金钱

本文字数:1531

  □刘金祥

哲学和金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二者互融互洽,假如哲学未能发挥统领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其自身价值则无从体现;假如金钱不是用于购置商品,其无疑就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经济学家们说金钱是“用于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财产所有者与商品交换权的契约,其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这与马克思所理解一般等价物并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虽然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但代替不了任何经济思想和任何经济行为,只有将哲学运用于经济学领域和经济实践中,把金钱的使用价值作为哲学的特定思考对象,才能使哲学效用得以彰显。

在中国古代“金钱”样式不断更新称谓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属性在于“无用之大用”,在于“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哲学”这一概念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由近代日本舶来中国。我国古代把钻研哲学称为“求道”,把传播哲学称为“弘道”。“道”的本意其实就是路径的意思,“求道”和“弘道”就是寻找人类生存发展的“路径”。宋朝一匿名诗人曾在客店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这是以孔子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可以厘定为生命,二可以理解为人类,三可以解释为文化和文明。生命有机体中孕育出万物之灵长——人类,人类创造出文化和文明,万物通过文化和文明获得生的机缘和生的意义。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始终占据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灵魂;作为货币财富统称的金钱,一直是与哲学相对峙的另外一极,二者共同统摄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哲学和金钱关系的理解,应该放在一定社会历史“关系”当中,因为只有掌握了哲学的本质,才能知晓人类与世界的内在关系;只有明白人类在参与世界中与他物他人发生了关系,才能明晰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和如何发挥作用的;正如金钱使得买和卖建立起对应关系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只有在买与卖的对应关系中才能使金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此言对于包括哲学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句至理名言;而没有哲学呢?人类就会像宋朝那位匿名诗人所写的“万古长如夜”一样,一切“文化”、“文明”都将无从谈起。回眸整个人类发展史,一切“革命”和变革,只有在哲学层面上才会发生才能实现。在任何一个领域,能够开宗立派、登峰造极的人,都是站在哲学之巅的人。“金钱”在人类社会的出现同样具有哲学意义,它使得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可以说一个会赚钱能理财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智慧超群的哲学高手。

人们日常生活看起来远离哲学,但每时每刻都在寻求着更好的生存路径,无论是甄别是非美丑,还是权衡得失利弊,这均是一种哲学行为,正是这些哲学行为构成了人们的当下存在状态,如同你在不间断地付出金钱一样,你也需要不停地消费哲学,换言之,“金钱”和“哲学”是支撑人类生活的两翼,当你脑袋里的哲学和你口袋里的金钱发生了变化,你的生活肯定也要发生变化,人的生存质量既与金钱密切相连,更与哲学直接相关。当然,哲学和金钱都是一柄双刃剑,经常给人类制造麻烦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之间的冲突乃至战争,不是为了哲学,就是为了金钱。事实上,哲学和金钱是相互依附而又互相对立的两个极点,时时刻刻浸润和主宰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斑驳生活图景的主色调。也许众人只是默默劳作地挣钱养家而没有劳心费神地思考人生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是可有可无的虚幻之物。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惟有认知和处理好哲学和金钱的内在关系,才能使人生走向理性发展的正向路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哲学与金钱 2021-05-11 2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