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退休后,学会用微信

本文字数:1111

  □朴成杰

我曾是一名刑警,工作节奏快速而紧张。待到退休后,一度不习惯“慢生活”了。尤其是老伴过世后,生活更是觉得孤寂,常有无所事事的感觉。

说来惭愧,我是在前两年退休后,才由儿子替我买了一部廉价的手机,说是联系方便些。我有了手机后,也是接听他人的电话多,主动联系他人的少,手机的使用率很低。儿子说:“手机不是摆设,它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他告诉我,可以通过建立微信以朋友圈的方式与家人、眷属、朋友广泛联系。

真是“60岁学吹打”。我怀揣好奇心,开始学习建立微信,首批对象便是儿子、媳妇,交流的内容大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及问候语。后来又与弟妹们建立了微信,几个徒弟也主动加人了我的微信,甚至一些原先素不相识、后来由晨练交往的同龄人陆续加了微信。微信群自然成为了我的一个朋友圈,而且“群”越来越广,“圈”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已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清晨一觉醒来,先打开朋友圈看微信,看看有哪些新鲜事,看看有哪个朋友的话语,看看朋友圈内有些啥事,随后按自己的意愿给一些朋友写上几句话,算是回应,也是参与。当天的生活陡然觉得丰富多了,充实多了。

玩手机,看微信,我得益最大的还是用来炒股。这是我退休后应用微信的一个“自选动作”。

屈指算来,我炒股也有五六年了。炒股起步时,主要的入门途径是看些专业的纸质媒体和收看电视里的股评节目。总感觉这种方式是单向度的,没有互动性。自从学会了使用手机,并逐步与众多朋友建立了微信后,除了日常泛泛交流外,还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就是炒股充分发挥朋友圈的优势和合力。我的朋友圈里2/3都是玩股票的,大多相识于股市,有的是朋友介绍的朋友,大家情趣相投,或分析股市走势,或讨论股市波折的成因,或推荐新股票,或推测开盘收盘所蕴含的新动向,或交换买股抛股的动机。相互坦陈各自的心态和意见,常有疑义和异议,切磋之余有争论,商讨之余有互补,我感到在朋友圈里谈论炒股收益颇多。

儿子看我迷上微信炒股,很是支持,因为他认为“老爸年岁大了,让他干点事,生活充实有好处。”媳妇则有疑虑,认为老爸退休工资蛮高,何必伤神费力炒股。我的想法是:朋友圈里玩股票,不是斤斤计较于赚钱还是蚀本,而是图一个充实的精神生活,活跃思想,多交朋友,不使自己步入晚暮而孑然一身,孤居斗室。

最近,我报名参加了社区学校的一个信息班,半年一学期16次课,50元学费。全班40多人大多是退休的老人,教师是从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外聘的,教材是《玩转微信》第二版,教给老年人怎样通过微信结交新朋友、怎样体验微信公众平台、怎样使用微信支付等,我极有兴趣,学得很认真,对朋友圈倾注了心力,学会微信炒股,得益匪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退休后,学会用微信 2021-05-11 2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