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翟梦丽
提起上海公安的规范执法,常有人竖起大拇指称赞,网络上有不少上海民警“教科书式执法”的案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的底气来源于他的守规矩。
但,这个规矩谁来定?谁来推行?谁来监督?这幕后,法制民警义不容辞、功不可没。现任上海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二支队支队长汪俊良就是其中一员。汪俊良主要负责推进落实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和执法考评工作。“效率与公平”“规范执法”“动态隐患清零”……对这些词语,在和他的对话中,记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年出差200天,首创公安受案立案流程、标准手册
对于警察而言,忙碌是不变的底色,加班连轴转早已不足为奇。在进入执法监督工作之前,汪俊良在复议诉讼科,一年出差200天。“结婚的时候,岳父在婚礼上哭着对我妻子说,爸爸今后不能常常看到你了。”结果“事与愿违”,那3年汪俊良基本在外奔波,老婆还是呆在岳父家里。“后来岳父说,你真的可以回你自己家里去了。”汪俊良的玩笑话,却令人百感交集。
从制度设计到实践推广,再到维护检查,汪俊良参与了上海公安受立案改革的全过程,这其中关键一步就在于确定标准。面对市民群众的报案,该不该受案,能不能立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众说纷纭。而标准的高低则决定了群众满不满意,民警办案的难度高低。“如果立案标准过高,民警的取证难度就很大,但标准低了,完全依据群众报案事项来立案,可能会导致案件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状况。”
为此,汪俊良牵头,明确了43类常见案件的受立案裁量标准并汇总成册,即上海市公安局受案立案流程和标准手册,保证了民警用一个裁判标准判断案件情况。在接报、受案、立案不同环节,民警拥有多少办案时间、获取怎样的证据都有了标准。“这厘清了每个单位,每个环节岗位的民警,在不同的岗位角色中与不同案件办理过程当中承担的义务。”手册里载明的多项规定举措属于全国首创,有力推动了上海公安机关受立案制度改革,于2019年被选为公安部优秀执法制度。
执法问题“动态隐患清零”是对民警最好的保护
执法规范化是公安执法永恒的主题,汪俊良目前主要负责日常的方案设计,落实推进制度,并进行检查评估。去年上半年,他牵头法制总队各队室和市局有关部门,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圆满完成全国人大来沪调研执法规范化建设各项迎检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玉良如此评价:“上海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国公安树立了标杆。”讲到此,汪俊良难掩喜悦:“大家的执法成效得到认可,太好了。”
“保护民警,也许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给他配好的装备。”但在汪俊良看来,除了硬件设备的强力防范,民警的保护也要体现在软件上的与时俱进,而制度建设就是根本。“最好的软保护就是制度和规范。民警只要按照制定的标准与规则去行使自己的权力,就不用担心风险”。
“最有效率的执法监督,就是在执法问题和瑕疵产生之初就及时介入,立即整改,实现与执法办案同步的问题隐患清零。”汪俊良参与设计了一款智能审讯笔录系统,这套系统的最大亮点在于提供了要素式讯问模版和笔录瑕疵错误实时提醒功能。民警针对不同类型案件讯问时,都有了成熟模版作为参考依据:扒窃案,找刑警反扒队的专业民警开发一套模版;票据诈骗,找经侦总队开发又一个模板。开发至今,现有软件已经囊括300多种案由和场景的讯问模板数据。
2018年,这套系统全市推广使用。目前,上海公安每年几十万份笔录,都是用他参与设计的这套软件制作。
进入公安队伍15年,换过不少工作岗位的汪俊良一直在和法律打交道,现在他的岗位和责任更重了,前方还有很多毫无经验可遵循的事等着他去摸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